书法|卢丰书法评论║独立豪气壮 开笔景象来

现代人最难实现的“桃花源” , 就是一方不小的庭院 , 可蘸墨挥毫 , 让纸端殊有风景 , 亦可邀上三五好友 , 八卦闲聊 , 展开一场诗意的雅聚 。
前不久 , 得书法家赵建功先生的邀请 , 走进了发思古之幽情、涤心智而寻雅趣的“二独堂” 。 二独堂可谓是高楼中的“楼墅” , 下沉式的庭院 , 自然光从顶部玻璃透射下来 , 洒满幽静宽绰的院落 , 自是绿意葱茏、翰墨飘香 。
与美好事物相处 , 人的内心会发生改变 。 贤聚一堂中有文人雅士 , 用楹联来概括了这次雅聚 , 联语为:
上联:煮酒烹茶 , 雅聚闲吟钟灵境;
下联:邀文弄墨 , 怡然论道溢书香 。
赵先生是个博雅、爽朗、健谈之人 , 他探讨书史、评说技法总能直击要点发人深思 , 悟言于一室之内 。 在兴致勃勃的攀谈中 , 他言及自身书法审美之源头 , 学书之路与常人并无二致 , 早习颜体 , 先从《多宝塔碑》《颜勤礼碑》入手 , 继而《大唐中兴颂》《李玄靖碑》 , 最后专注于《麻姑仙坛记》 。 从学颜书中奠定了庄重肃穆、博大伟烈的豪迈之气 , 后又对“二王”一系的传统帖学笔法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临摹撷取 。 近年以来 , 赵先生又上溯魏晋碑刻、秦汉金石、甲骨钟鼎 , 用功尤勤 , 广摄其精华 , 精心于演进 , 收获多多 , 书艺日长 。 他在“止于技”“入于道”的且砺且磨中顿悟古人心曲 。
有人说:“一辈子的道路 , 决定于语文 。 ”从我看来的确如此 。 赵先生曾担任《中学生文学》杂志主编 , 后又任大名鼎鼎的语文报社副社长 。 他所在报社所办报刊 , 实际在我上中学时 , 是学生“抢先阅读”的资料 。 语文虽说门槛低 , 但堂奥却极深 , 就像广东人煲汤 , 需要时间与耐心的积累 。 赵先生当初就在这沉潜深思与博览群书之间 , 是富有新时代特色语文阅读的主导者 , 不排除通过报刊的传递 , 曾增益过我的写作 。
场合上 , 赵先生兴致勃勃 , 在他举目信手 , 以轻捷飘逸的长笔纵情疾书 , 强化线条的渲化 , 作品满纸性灵 , 体现了他的学有渊源和非常明显的个人审美倾向 。
仔细观察赵先生书写 , 不是亦步亦趋 , 或拿来主义 , 大有展示出“我之为我 , 自有我在”的艺术渴求 , 笔致所唤起我某一个“独”字的感觉 , 乃脱胎与创变后 , 尊个性而张的“独立”精神 , 来统领他书法艺术创作的感性和顿悟式的艺术实践 。 他用笔中侧锋并用 , 方圆笔兼施 , 转承跌宕 , 提按顿挫 , 清晰分明 。 其运笔凝练而结构紧密 , 波势挺拔有力 , 方正中寓变化 , 在端肃凝重、蕴藉典雅中有虎虎生气的节奏 , 不乏有“以拙为妍”“以重为巧”“意态从容”的质感 , 形成了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书风 。
“以拙为妍 。 ”赵先生的书法以隶入篆为突点 , 尤以魏晋碑帖书体最有成就 , 其字里行间渗透着金石味道 。 起笔雄奇、锋棱有威、高远阔达 。 在整体布局上 , 注意线条的长短、俯仰、方圆、顺逆的变化 , 同时注重墨色的丰富和结字的腾挪 , 且沉着痛快 , 参差变化中如折古刀 , 如断古剑 。 于严整简净中 , 彰示机趣活泼;着风采多面中 , 显现笔意超拔;在抱朴求真、沉郁守拙中见奇逸之意味 。
“以重为巧 。 ”赵先生的书法因字赋形 , 平正用笔用意 , 方拙结合、峻抒凌厉 , 折处是险 , 峻处是惊 。 厚拙中内藏大巧 , 朴实处实蕴华腴 。 用笔在方圆使转之间 , 既肃穆典雅 , 又险绝纵逸 , 既善于突出矛盾 , 又能使之自然和谐 。 笔墨复现线条有诗性、古风意蕴的背影 , 内敛深沉风格表现出一份难能可贵的“纯雅”之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