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网红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三代女性折射社会70年变迁

沈奕斐@“网红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三代女性折射社会70年变迁
文章插图

【编者的话】当宏大的历史车轮在个体生命历程中驶过时,都会留下或深或浅的辙印,并由此埋下他或她未来人生走向的草蛇灰线。东方出版中心新近推出《外婆和她的房子》,“50后”外婆的过往,不仅是她跳出原生家庭、改变自身的种种努力,也能看到外婆女儿、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的奋斗,更是“00后”外孙女的人生序章。
沈奕斐在序言中提及,母亲既非社会名流,又无辉煌经历,只是平凡的“无身份”普通人。因此,在她看来,“母亲的口述史正是希望能丰富女性形象,并跳出消费主义的桎梏,体现大部分中国基层女性的形象,这些中国基层女性是承载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恰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小英所评价:既有的家族史研究或者传记中,女性极少成为家族叙事的主体。本书提供了特殊的口述文本,从小女孩的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外婆辗转的个体生命历程与家庭变迁故事。这种跨越社会时空的对谈,不仅呈现了70年社会变迁在普通家庭和女性身上的记忆留痕,也透过纯真灵动的思想文字传递了女性之间独特的世代绵延和代际情感联结。
———————————————————————————————————————————————
口述实录,只要口述者足够真诚和真实,这样的文本在保证可信度与正史同步之余,往往血肉丰满,所以,口述实录成了我阅读频率颇高的一种文本。
读罢吴根妹口述、商楚茼撰写的《外婆和她的房子》后,我发现自己持有很久的一个看法,是想当然形成的错误认知。说什么社会大风暴无瑕吹拂到像吴根妹这样远离风暴中心的一粒尘埃,这本书告诉我们,“蝴蝶效应”确确实实应验在了吴根妹身上。
沈奕斐@“网红教授”沈奕斐带00后女儿给50后阿婆写口述史,三代女性折射社会70年变迁
文章插图

面对吴根妹于12年前陆陆续续接受访谈后留存下来的文字记录,出生于2004的撰写者商楚茼选择了以房子为轴线将其整理成一本书,所以,这本书的书名确定为《外婆和她的房子》。可我觉得,更能说明远离风暴中心的一粒尘埃也会不由自主地随风飘荡,是那些自出生起吴根妹就顽强地努力让自己能生活得好一些的那些细节。
吴根妹6岁的时候,1958年。“有一天,刮起了龙卷风,屋子经过很多次的修修补补实在太破了,风直接把廊屋里的桌子卷了出去,雨点更是猛烈地敲击着屋顶,穿过缝隙砸到屋内。”
吴根妹14岁的时候,1966年。从镇上回到村里后为了赚到更多的工分以抵家里欠下的债,吴根妹开始参与农活。双抢的时候,累得她“坐下来眼睛就跟着闭上了,走路都能睡着”。在劳作的时候,吴根妹的半个脚趾被自己挥舞的镰刀割下来过,一只脚发炎后老茧里都是脓不得不动手术……
1976年吴根妹24岁那年结了婚,为新房里几件必备的家具小夫妻欠下了在1976年可算得上是巨款的300元后,吴根妹硬是将婆家懒得敲出来的堆成了三座小山的蚌壳敲成了衬衫纽扣,还掉了巨款。
还是1976年,蔬菜大队的土地被征用后,吴根妹成了县级企业灯泡厂的职工,“灯泡厂每个月还会发一些小福利,手套、牙膏、牙刷之类的东西,还有固定的四张洗澡月票。以前大家家里都没有浴室,我们就拿着厂里发的洗澡月票去大澡堂洗澡。每个月,厂里还发几张理发券。”
1984年,吴根妹32岁。终于在镇上有了自己的房子。女儿出生后,家里的钱不够花了,吴根妹和丈夫想尽办法挣钱,特别在灯泡厂不景气后,吴根妹夫妇买了辆拖拉机在镇上跑过运输,做过短裤,划过鳝丝,做过童鞋,卖过鲜肉月饼和芝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