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失录#历劫志难灰——《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 二 )


当然,本书从“正统美术”乃至生活美学切入,自有其相当的意义。书中阐述20世纪日本对于中国古物的收藏,尤其是对日本超越江户以来的唐物文人雅趣,确立了近代中国鉴赏美术的趣味,达到“纯粹鉴赏”的精神层面。其价值不仅因为“美术”一词为日本来源,更为切要的是,中国的博物馆体系为文物、美术两条线,年深日久,多有隔膜。正如本书“主编序”所呼吁的,“考古工作者不一定懂艺术,面对多姿的造型、精美的图案,无法从美术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而美术工作者往往不清楚中国古代的文物中蕴含有那么多美的元素。所以,今天将考古与美术沟通起来就很有必要”。
【 流失录#历劫志难灰——《近代国宝海外流失录》读后】走笔至此,想起2019年底曾与杨博兄赴日同访泉屋博物馆等地。回京后不久,我更相信,对美的感受是给我们以宽慰的,也能跨越时代、族群的界限。小文题目乃化用顾颉刚先生吊朱希祖的一句,“历劫终教志不灰”。变难之际,朱希祖、蔡守这样“前考古学者”不遗余力整理保护史迹、古物。在现代学科分工化的学术下,来追述学史时,他们却逐渐成了“潜流”。知识被分类之后,那种活生生、脆弱且颤抖的历史却被“漏”掉了。基于全人类的视角,无论是历史还是艺术,本书都应该有一席之地。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15日 12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