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涉@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却因一首哲理诗留名青史,最后7字千古传诵

文/空青
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
静下来,读读诗吧。
【故事】
你家里现在还有没有信佛的长辈?或者特别喜欢往附近寺院跑的人?
应该还是有的吧,虽然现在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但“寺庙”“佛教”这些字眼对人的影响依然大。
其实,古人在人生路上受到挫折,情绪消沉、迷茫的时候,也是喜欢去寺庙,跟那里的高僧聊聊天的。
僧人毕竟是方外之人,他们用不同的视角体察世态民情,时时能给人启示。
这篇文章要讲的诗,就是唐代一位没啥名气的诗人,在与鹤林寺高僧闲聊过后题写在寺院墙壁上的。
全诗一共28字,语言通俗像大白话,但是一派天然,绝少斧凿、雕琢痕迹。尤其最后7字,更因为说出了现代打工人的心声而流传千古。

李涉@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却因一首哲理诗留名青史,最后7字千古传诵
文章插图

【诗篇】
题鹤林寺僧舍李涉 〔唐代〕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却因一首哲理诗留名青史,最后7字千古传诵
文章插图

【字句】
先来说说李涉其人。李涉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并无详细生平记录,只考据到“约806年前后在世”,可以说是存在感很低的一位诗人了。
他是洛阳人,后来为躲避战乱逃到南方,隐居在庐山香炉峰下。在唐宪宗时候,被聘请入京,担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就因事贬到湖北,为峡州司仓参军。李涉在陕州一待就是十年,十年后遇赦放还回到洛阳,不久就辞官,归隐少室山去了。
上面这一首诗,创作于他在陕州(今湖北宜昌)蹭蹬坎坷的十年间。被流放南方的诗人心气难平,愤懑郁郁,于是到鹤林寺找高僧寻开解。与高僧谈话后有所悟,遂作此诗。

李涉@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却因一首哲理诗留名青史,最后7字千古传诵
文章插图

题目《题鹤林寺僧舍》,是题壁诗的通用名字。
起笔先从反处着墨,讲述自己未登山之前昏昏沉沉的状态。
“终日昏昏醉梦间”,整天价浑浑噩噩,半梦半醒,生活在醉梦之间。一听便知道是很消沉的生活状态。
第二句承首句,“忽闻春尽强登山”。忽然发现春天就快要过去了,又觉得自己不能这样辜负春光,于是强打起精神,去附近爬山春游。
这一句整体还是消沉,暮春时节本来就多伤春悲秋之感叹,“强”字更体现出诗人登山的不情不愿,说明他还是处于“昏昏醉梦间”,迷茫、无趣、昏沉。
第三句里,转机出现了。
因过竹院逢僧话。诗人在登山的过程中路过一个被竹林包围的僧院,顺路进去与其中僧人叙话。

李涉@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却因一首哲理诗留名青史,最后7字千古传诵
文章插图

这句话改变了诗歌的背景,从暮春山林这种让人多愁善感的地方转移到了修竹环绕的僧院中。柳宗元在《晨诣超师院读禅经》中有“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句,与“竹院”二字相称。
背景变了,诗人的心境自然也随之改变,于是引出最后一句:“偷得浮生半日闲”。
浮生出自《庄子》里的“其生若浮”,表现人生如无根之浮萍,其路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受自身控制。
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因为里面有禅意,有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李涉@唐代一位不知名诗人,却因一首哲理诗留名青史,最后7字千古传诵
文章插图

对于诗人来说,茫茫红尘之中,一切执念在此刻好像都失去了意义,曾经那么看重的功名利禄,都不如此刻的半日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