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巴黎的《小时代》,一部“精神爽剧”?( 三 )


文章图片

电影《小时代2:青木时代》剧照
这一不满其实从对其的原著小说的批评中就已经占据主流 , 但问题恰恰是在这里—— 如果我们从另一层面看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就会发现 , 或许它在某种程度上如实地反映了21世纪前两个十年一批年轻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在情感、事业和消费等问题上出现的新心理 。
在《小时代》中频繁出现的上海地名、商场名以及各种奢侈品牌不仅仅只是像《艾米丽在巴黎》或是《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所展现的 , 为了营造巴黎的浪漫和奢侈气氛 。
除此之外 , 郭敬明过分的恋物癖也恰恰反映了在新的资本主义和消费时代里“物”的魔力 ,他们通过对物——尤其是奢侈品——的占有来塑造和展现自身的阶级、文化以及各种象征身份与资本 。
情节|巴黎的《小时代》,一部“精神爽剧”?
文章图片

电影《小时代2:青木时代》剧照 , 电影中多处通过呈现奢侈品营造奢侈氛围 。
在《艾米丽在巴黎》中 , 我们看到艾米丽艳羡的巴黎其实主要是某种“气质”或“氛围” , 而非那些高楼大厦(恰恰相反 , 艾米丽住的老小区没有电梯且时常没有热水) 。 就如艾米丽对其法国女老板说的 , 你似乎天生就有那种韵味 , 但你不自知 , 甚至可能都不是你故意表现出来的 , 但却始终都有 , 别人却很难学……
03
匮乏和物欲
这一仿佛天生而不自知的气韵才是巴黎的浪漫 , 它是一种沉淀的文化资本 。
对于像郭敬明这样从外省来上海的年轻人而言 , 他们一时半会不可能占有这样的隐性资本 , 因此他们转向物的累积 , 以此来弥补于前者上的匮乏 。
情节|巴黎的《小时代》,一部“精神爽剧”?
文章图片

巴黎街景/unsplash
但来自物的慰藉其实是有限的 , 因此我们才会在郭敬明的《小时代》里看到各种各样的“伤春悲秋”与感慨 , 而这或许也恰恰是一代人的症状 。 而且这也就能从另一个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郭敬明的故事与电影即使遭遇了主流文学界或是电影人的批评后 , 依旧会受到那么多年轻人喜欢和追捧 。
在艾米丽身上带着美国人的“土”以及她们那种天不怕地不怕打不倒的积极与乐观 , 但在郭敬明及其笔下的主人公身上 , 则往往带着强烈的忧郁与挣扎 。
她们无论如何都不像艾米丽那样有种过分的热情与勇气 , 反而似乎总是带着某种难以排解的无奈和极端 。 即使如《小时代》中看似单纯无忧无虑的林萧 , 最终也不得不面对上海这座城市对其的笼罩 。 相比于艾米丽和巴黎阳光热闹的主客关系 , 林萧以及她的朋友们和上海这座“东方巴黎”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复杂且偏向阴晦 。
情节|巴黎的《小时代》,一部“精神爽剧”?
文章图片

上海夜景/unsplash
其实与《艾米丽在巴黎》这部剧正确的对比应该是邵艺辉的《爱情神话》 , 只不过要把其中的主角放在一个外来者身上 。
作为外地人的邵艺辉导演本人的目光就可以看作是《爱情神话》里的“艾米丽” , 通过她的视角我们观察居住在梧桐区的上海人的生活与情感世界 。这一模式和《艾米丽在巴黎》是相似的 , 但从《爱情神话》受到的各种议论与批评来看 , 我们始终无法把它当作“中国版《艾米丽在巴黎》”去对待 , 因为它离我们太近以至于不存在任何游客式的安全距离 。
情节|巴黎的《小时代》,一部“精神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