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林下风度

同为“扬州八怪”的金农看到郑板桥画的竹子 , 曾慨叹:相较两人之画品 , 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 。
“林下”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贤媛》中:“王夫人神情散朗 , 故有林下风气 。 ”济尼评价王凝之的夫人谢道韫时 , 认为她神态娴雅飘逸 , 有名士之风 。 后来 , 这个词又有了幽僻之境的含义 , 引申出退隐、隐逸的意境 。
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心中或多或少都有归隐情结 , 而陶渊明更是被塑造成隐士典范 。 文天祥在《遣兴》诗中写道:“何从林下寻元亮 , 只向尘中作鲁连 。 ”他将陶渊明的归处放在了林下 。 倪瓒时常将自己的居所称为“林下” , 在其画作题跋中常有记载 , 如“玄素先生来林下”“高进道过余林下”等 , 在他尚未散尽家财时 , 清閟阁便已盛名远播了 。 郑板桥向倪瓒学习画石、画竹之法 , 大概是太崇拜了 , 甚至觉得清閟阁门前的竹子都是那么与众不同 , 他在一首题画诗中写到:“一枝卧竹一枝昂 , 石笋肃然与竹长 。 好是倪迂清閟阁 , 阶前点缀不寻常 。 ”
“林下”一词早在北宋的《宣和画谱》中就引入到对画作的描述中 , “林下材华虽可尚 , 笔端人物更清妍” 。 这种引用 , 使得这个词语的适用范围从形容人物又扩展到了形容艺术作品 。 然而 , 其内涵是相通的 , 所要表达的意境也是相同的 。
郑板桥在题画诗中多次表达出自己的隐逸情怀 , 同样也是将这种心境寄托在陶渊明的遁世思想寓意上 。 “偶然画竹浑无色 , 又向秋风写菊花 。 不敢自夸君子节 , 愿从陶令作篱笆 。 ”像表现这样隐逸情思的诗句 , 在其题画诗中还有很多 , 如:“进又无能退又难 , 宦途跼蹐不堪看 。 吾家颇有东篱鞠 , 归去秋风耐岁寒 。 ”前两句在慨叹自己在官场仕途中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 随后又表达了心中渴望逃离现实 , 归隐田园的心情 。 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下 , 他笔下的竹石兰菊也渐渐褪去了烟火和世俗之气 , 越发清逸淡雅 。 于是 , 便引发了文首金农的一番感慨 。
【意境|林下风度】郑板桥的林下风度是在生活中磨砺出来的 , 是在向前人的学习中感悟出来的 , 更是从他本性里生发出来的 , 是其人性光辉的最好展现 , 更是他留给后学最宝贵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