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谢冕的学术人格:一生只做一件事( 二 )


为新诗的发展繁荣贡献全部力量
2018年10月16日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的谢冕《中国新诗史略》新书发布会上 ,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先生说:“谢冕先生说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 我要说他一生做了许多事” 。 严家炎先生说的也是实话 , 谢冕为中国当代文坛 , 为中国新诗 , 为扶植青年诗人 , 为北京大学……所做的实事太多了 , 他的“年谱”肯定记不全 。 但我还是更认同谢冕“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提法 。 关于谢冕所做的事情 , 我在2012年所写的《中国当代诗坛·谢冕的意义》一文中做了如下的概括——
第一、谢冕以一位评论家的高瞻远瞩 , 在“朦胧诗”这一新生事物刚刚出现在地平线 , 在中国的年轻的艺术探索者最需要扶持的时候 , 他发表了《在新的崛起面前》这样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代诗歌史上的经典文献 。 它的理论价值在于:一是体现了对“人的解放”的呼唤 。 谢冕把“朦胧诗”直接与“五四”新诗运动衔接起来 , 把“朦胧诗”的崛起 , 看成是对“五四”诗歌传统的一种回归 。 二是对创作自由的呼唤 。 谢冕是在大一统的政治化诗学中成长起来的 , 但难能可贵的是 , 他对这种诗学的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 。 三是对艺术革新者真诚的、全力的支持 , 为年轻的艺术探索者争取了较为宽阔的生存空间 。
第二、对百年中国文学和百年中国新诗的研究 。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 , 谢冕通过主持“批评家周末” , 引领一部分青年学者进行百年中国文学的研究 。 他首次提出“百年中国文学”的概念 , 与此同时 , 他把新诗放在“百年中国文学”的框架下进行研究 , 他所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 , 他所推出的《新世纪的太阳》等专著 , 以“五四”运动为主要的时间节点 , 上溯1895年前后 , 下达世纪末 , 从而在整体上展示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走向 。
第三、对新诗评论语体建设的贡献 。 谢冕打破了长期充斥于诗歌评论界的大批判语言和八股文风 , 他的评论文章 , 力戒官话、套话、大话、空话 , 凸显评论家的主体意识 。 正是出于对诗歌评论语体的深刻理解 , 谢冕的文章在诗歌评论界独树一帜 。 他以诗人的激情书写诗歌评论 , 笔锋常带感情 , 他的评论是诗化的评论 , 不仅以强大的逻辑力量说服读者 , 更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感染读者 。
第四、为诗歌评论界和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 他不仅通过在北京大学设席传道 , 循循善诱 , 言传身教 , 培养了一批当代文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 而且通过创办《诗探索》等 , 团结和培养了一批诗歌评论的作者 。
以上所说的谢冕四个方面的贡献 , 可以归结到“为中国新诗的发展繁荣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件事上 。 而谢冕之所以能做出这样大的成就 , 则与他的人格力量是分不开的 。
“我连批判我的文章都不看”
谢冕是一位追求真理的理想主义者 , 或者说他是一位寻梦者 。 他为《中国新诗总系(1949-1959)》所写的导言 , 题目便是“为了一个梦想” , 在2010年两岸四地第三届诗学论坛上他也说过:“诗歌是做梦的事业 , 我们的工作是做梦 。 ”而主持《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中国新诗总系》等重大项目、创办《诗探索》、建立北京大学新诗研究所、新诗研究院等 , 就是谢冕的一个又一个的梦想 。
为了恪守自己的审美理想 , 谢冕有时也要忍受强大的精神压力 。 在《在新的崛起面前》发表之后 , 固然得到了青年诗人和艺术革新者的热烈赞扬 , 但也受到了某些人的抨击 。 1983年 , “三个崛起”受到某些报刊的批判 , 甚至直接点谢冕的名 。 当年11月26日 , 我骑自行车走了75分钟 , 前往谢冕在北大蔚秀园的家 。 到他家时 , 先后有一名谢冕的研究生和一位想报考谢冕研究生的青年来访 , 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厦门大学来北大进修的青年教师来访 。 看来谢冕越挨批 , 客人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