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精解“高人”白居易的诗歌( 二 )


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诗云:“蓝桥春雪君归日 , 秦岭秋风我去时 。 每到驿亭先下马 , 循墙绕柱觅君诗 。 ”同样的天分才华 , 同样的诗意人生 , 类似的仕宦经历 , 同样的谪宦情怀 , 使他们惺惺相惜 , 虽远隔山水 , 却心心相印 。
《长恨歌》有无讽刺之意?
就裁选而言 , 此书从白居易3000首诗歌中挑选了这270多首 , 我认为选得好 , 不只是通常公认的佳作都入选了 , 而且还有些“专题”意味 , 比如上述元、白友情诗 。 特别是“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全部收入 , 并详细解读 , 充分展示了白居易抨击黑暗、关心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精神 。 另外 , 选了赠给失意伤别的友人的《送张山人归嵩阳》、与樊素依依不舍的《春尽日宴罢 , 感事独吟》、抒写日常闲逸情调的《小台》等 , 都是别的书中不多见的 。
精选与精解是相关的 。 此书之精解 , 首先是令人信服的学术精度 。 北京大学傅刚教授在序中说:“本书旨在雅俗共赏 , 注解不避繁杂 , 于诗中之典故并不繁征博引 , 而尤重词义的解释和诗意的阐发 。 ”确乎道出了此书的特点 。 比如讲解那首《自河南经乱 , 关内阻饥 , 兄弟离散……》 , 题目中的“河南经乱”是怎么回事儿?他引用了著名学者朱金诚《白居易研究》的成果 , 涉及对大史学家岑仲勉的辨证 。 诗中“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五处” , 是哪五处呢?人名地名、古地名与今地名 , 一一道来 , 清晰细致准确 。 关于此诗的艺术构思 , 引杜甫相关诗 , 说明白居易崇敬杜甫 , 从结构到诗句 , 隐约看出借鉴杜诗的痕迹 。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诗最为传诵的名篇 。 顾况那句“米价方贵 , 居亦弗易”的故事 , 通常说是发生在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访顾况之时 。 郭杰就此引用了自唐代以来七种文献 , 包括当代学者朱金诚、傅璇琮、谢思炜的研究成果 , 提醒读者:少年白居易初访顾况 , 到底是在长安 , 还是在饶州苏州或衢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深究” 。
关于《长恨歌》 , 历来争议最大的问题是有无讽刺之意?郭杰特别作了2000多字的题解 。 他显然对此诗涵咏已久 , 乃至对相关研究成果都很熟悉 , 比如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在旁征博引仔细辨证的基础上 , 郭杰说:“本诗对杨贵妃不含讽刺之意 。 ”此诗的主题是“歌颂爱情” 。 他进而说:“诗中如此细致生动、绘声绘色地描写宫廷中帝王贵妃的私密生活 , 一路写来 , 无所顾忌 , 而不担心遭到怪罪惩处 , 也的确反映了唐王朝的宏大气魄 。 宋代人对此深感羡慕……”深感羡慕的何止是宋代人啊!
此书关于《长恨歌》的注释 , 值得特别仔细阅读 。 为何从“汉皇”写起?为什么说“养在深闺人未识”?不是“曾为寿王妃”吗?“春寒赐浴华清池”是真的吗?为什么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写《长恨歌传》却说“每岁十月驾幸华清池”?那么到底是春寒还是秋深?唐史研究的权威陈寅恪怎么说?郭杰此书怎么解?读者自可阅读 。 其它如“姊妹弟兄皆列土” , 到底是什么情况?“霓裳羽衣曲”是什么样的歌舞?“六军不发”的场景如何惨烈?“西宫南内”、“梨园弟子”牵连着多少历史故事?这里一一精注详解 。 还有“孤灯挑尽未成眠”一句 , 宋代邵博曾质疑其不合史实 , 现代学者陈寅恪、程千帆等都曾仔细论辨解说:唐代宫中用蜡烛还是油灯?老皇帝会亲自“挑灯”吗?白居易为什么这样写?那么 , 曾经现场聆听过程千帆讲座的郭杰又怎么说呢?他的专题研究论文《“孤灯挑尽”:宫禁习俗、艺术渲染和人性意义》已经发表(载《河南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 大家也可以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