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草&他因一首诗打动苏轼,与苏轼结下一段旷世友谊,知音可遇不可求!



蒲草&他因一首诗打动苏轼,与苏轼结下一段旷世友谊,知音可遇不可求!
文章插图

在《典论 论文》里,曹丕针对文人之间的关系,说了八个字“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就是说:文人对于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文才太过于自信,就容易恃才傲物,走向极端。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由此,“文人相轻”就成了一个魔咒,成了一个陋习,流传了下来。似乎文人之间多数情况下都是互相诋毁,互相诽谤,不能和平共处的。也正因为文人相轻是常态,所以历史上那些可贵的发生在文人之间的友谊就值得浓墨重彩来书写。
于是,闻一多先生每每提到李白和杜甫之间的友谊时,总是显得很激动,他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饱蘸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其实,除了李白和杜甫,除了孔子和老子,苏轼和僧人参廖的友谊也值得人们大书特书。参廖与苏轼的相识缘于一首诗,诗的名字叫《临平道中》。而参廖就是因为这首词打动了苏轼,此后便与苏轼结下了一段旷世友谊。因为这世间唯有知音可遇不可求!


蒲草&他因一首诗打动苏轼,与苏轼结下一段旷世友谊,知音可遇不可求!
文章插图

临平道中 道潜(宋)
风蒲猎猎弄清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州。
道潜,北宋著名诗僧,俗姓何,字参寥,号妙总大师。参廖做这首诗,与苏轼还未相识。当时,他正在浙江省境内的临平山道中游玩,面对初夏清新宜人的景色,他随口吟了一首诗,就是这首《临平道中》。后来,宋王室的曹夫人就根据他的这首诗画了一幅《临平藕花图》,一时间被很多人传看。于是,参廖的这首诗也不胫而走,备受世人推崇。当时,苏轼见了此诗后,很是惊奇,认为他诗中的境界与林逋不相上下。苏轼于是便记住了这个“道潜”,一直对其念念不忘。后来在徐州,二人终于相遇,由此结下了一段千古旷世友谊。
整首诗采用了中国写意画的笔法来描绘了山行道中所见的初夏精致,清新绝妙,流露出一种天然的野趣。首句“风蒲猎猎弄清柔”是说:到了初夏,水中的蒲草长地很茂盛。微风吹来,蒲草随风摇摆,发出猎猎的声响。它好像在向人炫耀它清新柔美的身姿。这一句中,作者从形态,声音两方面来描写水中蒲草的美丽和长势旺盛。“猎猎”拟声,让人感觉风吹蒲草的声音仿佛如在耳边;而一个“弄”字就把蒲草的柔美刻画了出来,蒲草无枝干,风来自然随风而摆,摇曳多姿。“弄”字的应用形象而准确,别有意趣。
第二句“欲立蜻蜓不自由”画面感更是十足。这一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蜻蜓欲立不自由”,是说:一些飞来飞去的蜻蜓想停在蒲草上,可是蒲草被风吹的摇来摆去,蜻蜓根本不可能停在蒲草上。多么生动的一幅画面啊!蜻蜓是夏天的精灵,一到夏季便经常在空中飞来飞去,轻盈而可爱。在作者眼里,蜻蜓好像在和蒲草嬉戏,蒲草摇摆,蜻蜓欲立,煞是有趣。读到这里,我想很多读者都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晴,想象着蜻蜓戏草的样子。


蒲草&他因一首诗打动苏轼,与苏轼结下一段旷世友谊,知音可遇不可求!
文章插图

第三句“五月临平山下路”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是对前面诗句的一个补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尾句的写景作了铺垫。第四句“藕花无数满汀洲”是从近景向远景的变化,作者眼界由近及远。临平山下有一片荷塘。荷塘上开满了一望无际错落有致的荷花,美丽极了。“藕花”与首句的“蒲草”非常具有江南水乡的景物特点;一个“满”字极言荷花开的很多,铺满了荷塘,一幅夏日的宜人景色便从这满塘的荷花中溢了出来,别有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