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



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
文章插图

如果说哪些文物最容易受到争议,毫无疑问是书法作品。不但是真伪难以判定,而且就连书法的好坏,也很容易引得争议。原因很简单,在中国,特别是在古代,写字是一个文人普遍的技能,也几乎所有文人,都能写一手好字。再加上书法作品的评价,夹杂了太多主观因素,更是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价。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对于蔡京的书法评价了。蔡京的字,被人曾经这么夸奖: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愈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 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然而,中国人更看重人品,即便是蔡京曾经名列“苏黄米蔡”四大家,最终因为是“六贼之首”也被踢出来,让忠厚的蔡襄取代。

【 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
文章插图

差点沦为蔡京同样结局的,是名气更大的王安石。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王安石政治家的一面,却很少关注他作为书法家的地位。这大概与他进行的改革不无关系,王安石变法侵害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疯狂的抨击,顺带连王安石本人,也被刻画成为奸吝小人的形象。至于说王安石的书法,更是遭到了毫不留情地挖苦和抨击。比如蔡京的儿子蔡绦就在《铁围山丛谈》中,拿王安石和司马光的书法对比,他说王安石的书法笔迹不端正、规整,如同“斜风细雨”,言之意下,字都写得歪,人品能端正吗?明人赵宧光揶揄说,王安石的字,仿佛都是在匆匆忙忙写成的,真不知道他为什么总是这么忙。最无聊的还是南北宋之交的文人叶梦得,他在《石林燕语》不仅说王安石的字歪斜,而且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一个“石”字,写得像“歹”字,可见为人也歹毒。

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
文章插图

这些攻击,有的指出的是王安石书法的特点,有的却是极尽诋毁,让人提不起反驳的兴趣。王安石书法到底如何,还是让千年之后的现代人评价,更为客观公正。他存世的作品只有两件,一件是《楞严经旨要卷》,就是在1986年时落户上海博物馆,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在王安石晚年,饱受诟病的他退居金陵钟山,手写了这份《楞严经旨要卷》。《楞严经》是佛教的最重要经典之一,据说如果进入末法时代,首先消失的经书就是它,只要《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不远了。《楞严经》很长,王安石选取的是观世音证“十四种无畏功德”这一节。这也是《楞严经》的核心要旨,所以被称为《楞严经旨要卷》。


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
文章插图

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书法作品,确实如同急就章一样,非常急,非常紧凑。它龙飞凤舞,仿佛能让我们跨越千年的时光,看到作者洒脱的英姿。整件作品没有任何凝滞,整篇文字确实如同“斜风细雨”一样,但这正是突破了一味规整、平顺的宋代书法风格,展现出不一样的潇洒。字如其人,我们确实能从中感受到,王安石不一样的魅力。它不像其它人的作品,那么端端正正,仿佛如同一缕新风,扑面而来。每一个字的布局,都有着细微的变化,结构上的调整,更让人感觉凌乱而不杂乱。因此,这件作品,被视为国之瑰宝是理所应当的。

宣和书谱#历史上毁誉参半的书法作品,如今却大放异彩,成为举世闻名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