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李贺|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本文图片

唐朝是一个国力空前盛大 , 影响力极其深远 , 文学艺术极为广博的时代 。 每当提起盛唐时期 , 我们就会想到浪漫、多情、繁荣等字眼 。 而唐诗 , 更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项宝库 , 诞生了不少璀璨的作品 , 大小李杜、诗魔、诗神、诗狂、诗佛……每一位诗人的作品我们都能信手拈来 。
即便是诗鬼李贺 , 他的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出 , 一度成为唐朝绝对 , 唐朝那么多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 , 硬是对不上一句工整又有格调的下句来 。 直到宋朝 , 下句才终于被对上 , 而这个对对子的人 , 叫做石延年 。 这句诗到底有何魅力?对出下联的石延年又是谁?为什么别人绞尽脑汁也没想出来的下句 , 在他这里却轻轻松松就能作答?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
天若有情天亦老
而今的我们 , 对于天若有情天亦老都并不陌生 , 就这一句 , 有人用它做影视剧的名字 , 有人拿它做题记 , 也有人拿来写小说 。 而即便是诗歌 , 我们也总能在说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后 , 下意识地对上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 这其实就充分说明了这句诗的魅力 , 以至于即便是千百年后 , 人们还是喜欢用这句吟诗作对 , 创作艺术 。
李贺|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本文图片

事实上 , 这首诗最初是出自李贺之手 。 这个与李白、李商隐一并被称为“三李”的男人 , 《雁门太守行》与《李凭不能引》都被选入了学生课本 , 出名的诗句有“男儿何不带吴钩”“人生所贵在知己”……
而最出名的 , 还是文中要探讨的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 这首诗写于李贺从京师赶往洛阳的途中 , 当时的李贺因病辞职 , 面对唐朝的现状 , 心中忧愤 , 百感交集而作 。 而说的是因病 , 其实是报国无门 , 当时的李贺深感国家正处于兴亡的关键之际 , 作为“唐诸王孙”的李贺 , 急切地想要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 所以不辞辛苦地赶往京师 , 想要报效国家 , 一展作为 。
可惜天不遂人愿 , 来到京师后的李贺遭遇的除了碰壁还是碰壁 , 多次尝试无果之后 , 终是郁郁而返 。
李贺|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本文图片

途中 , 他听闻西北战事 , 又看见沿途百姓之苦 , 不禁潸然泪下地作了这首《金铜仙人辞汉歌》 。 这首七言诗共有六句 , 引用的是旧事 , 折射的是今人 , 在倒数第二句的时候 , 他写道“衰兰送客咸阳道 , 天若有情天亦老 。 ”更是痛彻心扉的向天呼告 , 指出如果天有感情的话 , 也会为这一份伤心而变得衰老 , 极大地渲染了感情 , 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 。
所以在之后的很多年来 , 都有人将这一句单独拿出来不断品读、探讨 , 觉得它意境深远还能承前启后 , 实在是难得一遇的佳句 。 看得多了 , 文人们也就纷纷摩拳擦掌 , 想要以此为头 , 对上一句下联来 , 但是之后的很多年 , 都没人能够成功对照上来的 。
或许是因为当时大唐的国力衰微 , 人们长年为生计所苦 , 已经没了这份闲情逸致对诗了吧 。
李贺|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
本文图片

迟来的下联
这句诗出来后一百年间 , 不断有文人想要尝试对仗 , 但是他们对的下句好似总是缺少一些意思 。
【李贺|李贺写下“天若有情天亦老”,整个盛唐无人对上,宋朝才对出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