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文章插图

图为: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青年演员练戏现场。(通讯员张子纬摄)
【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早上6点半,王鹏飞、刘利敏小两口的小屋灯亮了。
简单洗漱后,走个几十米,就是剧场。刘利敏提起小音箱,打开手机伴奏,开始喊嗓练声。王鹏飞拿出板鼓热身。
7点左右,早功正式开始。一张张青春的面孔,片腿、虎跳、倒立、飞脚等动作,把地板震得阵阵响。角落里的乐队,四匹弦、古筝、笙、小锣、铙钹等,乐声交织。
一年到头,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的这帮年轻人,就这样开启一天。除了周末等时段,雷打不动。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文章插图

30岁以下年轻人招了30位
快6年了,王新民的右手还是麻。
刚担任剧团团长的头几年,一块“心病”开始折磨他:团里人平均年龄52岁,再不吸收新鲜血液,怕是要垮了。
2016年冬天,为了找“苗子”,他一个人穿过河南到了山东。从山东定陶往曹县的路,地面坑洼,不通公交,王新民拦了辆“电麻木”,冷风刺骨,右手长时间抓栏杆,冻狠了,从此落下了手麻的后遗症。
几年风里来雨里去,市人社、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和团里一起,跑艺校、经人介绍,总算分三批招进来几十个年轻人。
现在的老河口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前身是老河口市豫剧团,1956年成立。
上世纪70年代,剧团拉着板车下乡送戏,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称号,是全国“三面红旗”剧团之一。时任团长汪爱枝,人称“鄂西北一枝花”,曾代表剧团赴日本交流。
一个基层小剧团,有着辉煌的过去,也曾有工资都发不出的苦涩,曲曲折折走到今天。
现在,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争取到了一批事业编制,工作重点转向传承保护地方优秀剧种,如今演员加乐器班子45人,30岁以下的30人。
中心党支部书记袁晓林说,传统戏积累了几十部,多个折子戏到省内外展演拿得出手。现代戏二三十部,《看孙孙》《黄河绝唱》《良知作证》《生死一票》等,收获了一些荣誉,每年下乡演出200多场。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文章插图

“台柱子”每月工资高过三个团长
人招进来,留不住怎么办?
王新民和两个专业出身的副手徐艳桥、苑立珍,又开始琢磨一件事:给年轻人提高待遇。
团里20多个老同志,劳苦功高。刚来的年轻人工资比自己高,谁一开始就想得通呢?
“为了剧团发展,我们得托着这帮孩子。”王新民几个人一家家登门跟老演员沟通,最后团里发扬民主作风,开会投票,老将们举了手,事成了。
孙帅康,23岁,团里当红的文武小生,每月工资4000多元,高过三个团长。
刘利敏和老公王鹏飞,是孙帅康介绍来的。刘利敏已有近8个月身孕,本来想挺着大肚子在台上走一下,老师们打住了,要了演戏的视频一看,“不错,不用考试了。”
刘利敏回了河南老家,住了快半年,团里照样每个月给她发2900多元的工资。孩子快3个月时,她来老河口了,小两口已在团里待了近4年。
剧团$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育人记:新苗长自“板车剧团”
文章插图

“孩子们太不容易”
副团长徐艳桥,留着半拃长的胡子。和他聊起尚晓丽、刘利敏等年轻演员的表演,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沉默了一会,哽咽着吐出一句:“孩子们太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