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朋友请孟浩然吃饭,他写下了“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表达自己的欢欣;贺知章在外为官五十年,老年回到老家,写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和故乡儿童的真挚之情。孟郊准备离家宦游,写下“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慈母不辞辛劳地为自己的孩子缝制衣服,表达了浓厚的亲情和母爱的伟大。
【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文章插图

人常常就是这样,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往往喜欢用文字记录之,并且抒发自己的情绪,表达某种情感。
唐朝的张九龄曾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为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堪称一代贤相。后来他遭受李林甫、牛仙客的构陷,耿直的他被贬荆州长史。他写下了十二首《感遇》,其中有两首被选入《唐诗三百》,我们看其中的第一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标题的所谓“感遇”,就是感怀自己的遭遇、并且抒发自己的情趣和志向。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文章插图

葳蕤,指草木枝繁叶茂的样子。自尔,自然地。林栖者,栖居林泉的隐士。坐,因为,这种用法有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美人,指理想中的志同道合之人,也常常借指君王或当权者。
这首《感遇》,写兰花和桂花, 兰桂之花,春生秋华,欣欣向荣,“桂华”用的是“华”而不是“花”,语意更为深刻和传神,“花”只是指能看见的有形的花,而“华”既包含“花”的含义,还有精华的意思,这是一种抽象的内涵和气质。自古兰桂都是高洁的象征,春天兰花开,八月桂花香,有这两种花的存在,似乎春季和秋季都变得更加美好。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文章插图

花本是自然之物,随着自然的气候变化而自生自灭,自开自落,不因人的欢喜而绽放,也不因人的感伤而凋落,花开花谢本属自然。从这方面看,花本无情。它只不过是顺应这大自然,顺应着气候规律,做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草木的本心,它不寄情于是否有人来攀折。这就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是什么缘由,让张九龄的《感遇》被编排为《唐诗三百首》的第一篇
文章插图

花草无情,然而人是有情者,看见花满枝头则欣喜,看见落英缤纷则伤怀,看见月圆则联想到团聚,看见月缺则联想到离别,看见草木蓬勃生长则为强大的生命力而赞叹,看见草木枯萎则为萧杀和死亡而忧愁。这是一般的人,他们的心攀援于外物,他们内心总是随着外物的变化而跟着变化,就像被外物牵着鼻子,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时而欢欣、时而伤感、时而担忧、时而焦虑、时而悲痛、时而内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桂有本心,不求美人折。这是托物言志,是古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在屈原的《楚辞》中,常常用香草美人来比喻君王,后世就有了“香草美人的意象。”从张九龄当时的处境来看,这首《感遇》,不仅限于谈花说草,《感遇》这个题目,就透露了他的心事,感怀自己的遭遇。张九龄毕竟没有没有忘怀自我,没有达到忘我的境界,还是想发发自己满腹的牢骚,说说自己郁闷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