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抹诗意的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抹诗意的红
文章插图

如果让你说出一种最能代表中国的颜色,相信不少人第一反应会是红色。古时候,人们以青、黄、赤、白、黑为正色,而以现代美术角度来看,红色,又是三原色之一。无论古今,红色在我们生活中,都是随处可见、不可或缺的色彩。
当红色融入诗词,这种常见的色彩就被赋予了诗意的内涵,它不仅仅是代表中国的红,更是有着无限意蕴的象征。
生机盎然的红
红花与绿叶,自然界里的绝佳标配。而火热的红,一下子就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凭借动人的生命力,瞬间把我们狠狠吸引住,再难挪开眼睛。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光正好,不如出行。叶绍翁徐步来到一座小园前,轻轻敲响了柴门。可惜敲了又敲,无人应答,他未免有些失望。门外徘徊之际,他在不经意间瞥见那一枝艳丽的红杏,从墙内探出头来,仿佛与路人打招呼,尽显春色之美。是啊,门能人为地关上,但春的讯息、春的生机,是掩盖不住的呀!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抹诗意的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西湖的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正因其有多样的魅力,才成为大家赞不绝口的风景名胜。看,六月的西湖,又是一番别样面貌: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似乎与天空相接,没有尽头;红日与荷花互相辉映,一时间,荷花的红艳像是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展映在我们眼前。这种色彩对比极为鲜明的画面,完美地突出了红色的魔力。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抹诗意的红
文章插图

深情款款的红
红色,以其浓烈奔放的个性,征服了文人雅士的心。他们用红色来书写人类炽热而深情的情感世界,带我们感受埋藏于深处的细腻与风雅。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红花离开枝头,不是为了寻找不受束缚的自由,而选择自私地离别。花儿只是把自己化成春泥,变为养分,滋润下一代花叶,帮助新生命成长。落花有情义,甘愿去牺牲,在寻常的自然规律之下,洋溢着常被人们忽略的爱意。情深无须细诉,但求用心感悟,读懂更应珍惜。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比于令人敬佩的牺牲精神,细水长流般的绵绵情意,亦让人动容。红豆有“相思子”的别称,产自南方,多用以寄托相思之情。不直言自己的思念,而是叮嘱对方多采撷一些红豆,看到红豆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起我。这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把中国人的朴素含蓄表现得淋漓尽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增添艺术美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抹诗意的红
文章插图

哀愁伤感的红
红色看似热力四射,动感十足,但在文人的笔下,也可能用其浓烈来反衬出心中的悲伤,让文字显得愈加哀婉,打动人心。
《江城子·春兴》
一年春事几何空,杏花红,海棠红。
看取枝头,无语怨天公。
幸自一晴晴太暖,三日雨,五更风。
山中长自忆城中,到城中,望水东。
说尽闲情,无日不匆匆。
昨日也同花下饮,终有恨,不曾浓。
“伤春悲秋”,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常用的主题。春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只可惜,美好的事物总是充满破碎感,容易消逝,勾起人们淡淡的愁。对于刘辰翁来讲,身处南宋末年的他,看到眼前景象,许是触发了他的故国之思和身世飘零之感。即便不是浓墨重彩的悲恨,但愁绪也像无法摆脱的鬼魅,笼罩于心,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