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电影对方言种类的开拓 卖点还是“槽”点?

最近 , 方言电影扎堆出现 。 以上海为背景的《爱情神话》被影评人称为新沪语电影 , 《穿过寒冬拥抱你》在普通话版之外另有武汉话版 。
近年来 , 用方言呈现电影台词 , 已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选择 。 尤其是从2018年以来 , 几乎每年都有不下10部的方言电影上映 。 据不完全统计 , 电影对方言种类的开拓 , 已经达到了十余种 。 北京话、东北话、南京话、上海话、四川话……这些大众熟知的方言 , 几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方言电影 。 围绕方言电影的争论历来不少 , 随着《爱情神话》的上映 , 关于片中上海话产生的评价分化引人关注 。 电影是否要用方言 , 怎样用方言 , 也值得深思 。
方言电影的功能:地域、纪实、喜剧
方言生长于一方水土 , 深深镌刻着独有的地域色彩 。 在电影中 , 不用特意交代、费心铺垫 , 人物一张嘴 , 市井味、烟火气就来了 , 方言透出的地方性格、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文化印记也会顺带着被激活 。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曾说 , “为什么有的电影会用河南话、山西话 , 而不用普通话?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 。 ”
因此 , “地域+方言”的组合搭配就被一些导演所偏爱 , 方言成了他们倾注乡土情感、打造电影宇宙的手段 。 贾樟柯颇具代表性 , 从《小武》开始 , 《江湖儿女》《海上传奇》《三峡好人》《山河故人》等影片执着于山西方言 。 汾阳、大同、太原 , 山西的地方和山西的人物在山西方言的连接下 , 汇成地域感浓厚的山西世界 。 不少新人导演也多将故事从身边人、身边事开始讲起 。 徐磊的处女作《平原上的夏洛克》将场景放诸故乡河南 。 毕赣则将目光放在自己的家乡贵州凯里 , 《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填补了方言电影中较少被呈现的地方色块 。
【神话|电影对方言种类的开拓 卖点还是“槽”点?】“方言电影的一大功能就是增强现实主义 , 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更符合角色的日常生活 。 ”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说 。 譬如 , 电影《秋菊打官司》中 , 秋菊的一口地道方言直接让角色贴近了地面 。 《八佰》中南腔北调的方言 , 则真实地还原了全国人民勠力同心、一致抗战的历史 。
恰当的引入 , 也让方言在商业片中如鱼得水 。 《疯狂的石头》杂糅了重庆话、四川话、天津话、青岛话等在内的十余种方言(包含方言变种) , 简直是一部方言大杂烩电影 。 这部影片中 , 生动鲜活的方言 , 成了绝佳的笑料制造者 , 凸显了电影的喜剧效果 , 挖掘出方言电影的另一种潜力 。
有人奔着方言来 有人因方言而去
而从票房上看 , 方言电影容易受到方言区观众的喜爱 , 方言也能成为卖点 , 为电影带来附加价值 。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 , 《爱情神话》上海的票房占比位列第一 , 贡献了票房的四成左右 。 无独有偶 , 同样以上海为背景、有着大量上海话对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 在上海拿下了1900万元总票房 , 票房占比达16% , 几乎是上海平时票房占比的3倍 。
“如果有一部讲家乡方言的电影 , 我是会有一种亲切感的 , 也愿意贡献一张影票 。 ”观众小王说 。 似乎是瞅准了方言在心理和情感上的连接作用 , 片方有意采用方言 , 使之成为一种营销手段 。 2019年的春节档 , 《熊出没·原始时代》推出了四川话、河南话、陕西话、湖南话和广东话五种配音版 , 直接触达特定地方的目标人群 。 这种策略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 春节档内 , 《熊出没·原始时代》共斩获4.2亿元票房 , 是2018年同期《熊出没·变形记》票房的两倍 。 而上述五个地区的上座率也普遍高于25%的均值 , 其中河南、四川两地更是超过了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