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束|500束花638万多针!他们是织就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织女”( 二 )


本文图片

颁奖花束
“他们会喜欢吗?”
经过造型和捆扎后的花束 , 拾起来有1斤重 , 花束丝带则为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中的蓝色 , 体现冰雪运动元素 。 编织太累时 , 伤友们常会举起这些花束 , 偷偷展开想象 , “他们会喜欢吗?”张婧说这是大家疲惫时的一种调剂 。
她还曾设想 , 如果自己是现场采访人员 , 一定先问运动员对花束的感受 , 还会想他们会像抛球服一样将花扔到台下吗?
不过 , 苦与甜总是相伴存在的 。
500束花束 , 共计638万多针 , 与常人相比 , 脊髓损伤者在花束制作过程中 , 要克服更多的障碍 。
由于疫情影响 , 伤友们各自分散在北京各区工作 , 而他们大都依靠轮椅活动 , 所以起初张婧的编织课堂 , 就直接设在了在户外广场或公园 。 “你都没办法想象那个场面” , 她说 , 在广场的一角 , 几个人用轮椅围成一圈 , 不少人围观 , 以为我们只是个人的业余编织比赛 。
伤友们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工作效率 , 领一定量的毛线回家编织 , 就这样 , 一个个小小的花片在100多名参与者的手中不断被制作出来 , 然后汇总到东城区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 。
相较于其他残疾人群体 , 每个人在制作中都有自己的困难 。
脊髓损伤的伤友中 , 有很多人是因为车祸、高空坠落等后天因素导致脊髓受损的 , 但这都没影响到捧花的制作 。 有的伤友白天在轮椅上集中做 , 但家人不在 , 时间一长没办法翻身 , 所以为防止长久不动造成压疮 , 干脆就趴在床上编织 。
还有的伤友大小便都需要旁人帮助或借助导尿管 , 也没耽误赶工 。 “虽然每个人编织的效率不同 , 但他们都是尽可能地完成工作 , 我没有看到能做700(枝)却只领300(枝)的 。 ”媛媛说 。
花束|500束花638万多针!他们是织就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织女”
本文图片

不少残疾人家属也参与其中
这次参与花束制作的150多位残疾人中 , 有不少年轻人 , 有些甚至是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受的伤 。 残疾带给他们的 , 除了精神上的打击 , 更现实的 , 是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 “如果我们找不到工作机会 , 就只能在家‘啃老’ 。 ”媛媛说 , 她们也希望通过制作绒线花的机会 , 借助冬奥会 , 让更多人能关注到这个群体 , 让更多伤友有更多就业机会 。
这也是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中 , 多了一朵蓝色的波斯菊的缘由 。
相较于北京冬奥会包含6种花的颁奖花束 , 这朵波斯菊 , 是在希望之家工作人员的建议下增加的 。 北京市东城区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的负责人唐占鑫说 , 波斯菊的花语是在困难中不畏惧、努力生长 , 这与残疾人的精神非常契合 。 “我们希望冬残奥会在团结、友谊等精神的基础上 , 能够表达出我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 ”
花束|500束花638万多针!他们是织就颁奖花束绒耀之花的“织女”
本文图片

伤友们做的其他文创产品
残疾人的“工匠精神”
“由北京冬奥会赞助商恒源祥联合妇联与残联等组织组成‘颁奖花束’项目组 , 通过非遗技艺——海派绒线编织进行手工钩编 。 中残联张海迪主席认为 , 残奥会花束应该有残疾人的参与 。 ”至今回忆起接到任务时的场景 , 刘晓云仍觉得特别意外 。
作为两届残疾人职业技能钩编织大赛的冠军 , 刘晓云是这次绒线花制作的技术顾问 。 北京夏奥会时 , 她就给运动员做过伴手礼 , 是名副其实的“双奥手艺人” , “2008年是一个三色脸谱 。 所以到了这次再做绒线花 , 当时的经验都用上了 , 也少走了很多弯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