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自古以来 , 中国一直是虎的栖息地和文化故乡 , 也留下了与虎相关的丰富考古遗存、文献记录和神话传说 。 在漫长的历史传承过程中 , 中国虎文化也传播至日本 , 在这个没有老虎的国度生根发芽 , 诞生了很多充满别样想象异趣的形象 。
2022年新春在即 , 为迎接壬寅虎年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 , 上海博物馆联袂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举办“虎笑寅年:中日虎年迎春展” 。 本次展览共展出10件文物 , 包括上海博物馆甄选的6件精品文物 , 以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4件交流文物 。 展览于1月18日起免费对外开放 , 并将持续至2022年2月27日 。
上海博物馆一楼大厅展出的5件文物 , 包括上海博物馆馆藏的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西汉鎏金虎镇与金代秋山玉饰 , 以及来自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的19世纪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与青花虎竹纹大盘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本文图片

虎枕有着吉祥、辟邪的寓意 , 陶瓷虎枕是金代盛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生活用具 , 大致有白地和黄地两种 。 本次展出的金代黄地黑彩雁衔芦苇纹虎枕为卧虎形 , 背部为枕面 , 前低后高 。 虎身先施白色化妆土 , 再罩黄彩 , 黄彩之上以黑彩描绘虎斑 , 枕面未施黄彩 , 白地之上以黑彩绘雁衔芦苇纹 , 笔法生动活泼 。 从考古出土来看 , 这类虎枕的使用范围集中于黄河流域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在秦汉及之前 , 人们主要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 。 为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或牵挂衣饰 , 从而影响仪态 , 便出现了席镇 , 即压席四角的重物 。 本次展出的西汉鎏金虎镇整体为卷卧状 , 身躯刻有虎斑花纹 , 虎颈处戴有项圈 , 饰以贝纹 , 近后脑处设有半圆环 。 虎体内灌有铅以使其更加稳重 , 全器重3600克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本文图片

金代秋山玉饰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现柞树、山石、灵芝等山林景象 , 其间一老虎蹲坐回首 , 头部及毛发刻画仔细 , 充满淳朴的山林野趣 。 辽代有春、秋“捺钵”制度 , 即统治者在春秋两季外出行营并渔猎的习俗 , 金代继承并更名为“春水”“秋山” 。 “春水”“秋山”玉成为金元时期极具特色的玉器品类 。
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 , 很早就有崇虎习俗 , 但其境内并不产虎 , 因此文物中的虎形象往往充满着别样的想象异趣 。 画中老虎温和可亲 , 从此次展出的两件江户时代伊万里青花大盘上可见一斑 。
青花虎竹图十二角形盘烧制于日本有田窑(今佐贺县有田町) , 内壁绘有虎、竹、太湖石、祥云等纹样 , 外壁画牡丹和山茶花纹样 , 圈足内外各绘弦纹一道 。 16世纪末 , 武士家族在宴会时盛行使用大盘摆放菜肴 。 起初他们用景德镇等地生产的中国瓷盘 。 直到17世纪初 , 有田窑兴起后 , 本土制作生产的大盘渐渐成为日本上流社会餐桌上的奢侈品 , 此类虎竹图大盘受到了广泛青睐而传世最多 。
文物|上博虎年迎春展,呈现中日文物中的虎文化
本文图片

由于对有田瓷器的需求量递增 , 位于有田大外山区域的志田在18世纪初成为了制作批量瓷器的窑场 。 19世纪初 , 志田窑步入全盛期 。 当时宴席开始在日本的城市富商中流行 , 高级餐馆应运而生 , 大瓷盘的需求大增 。 这件青花虎竹纹大盘烧制于志田窑 , 制作年代约在1810至1840年间 。 有田窑瓷器大都经由附近的伊万里港运往各地 , 所以又称“伊万里瓷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