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流传千年的词,正是天下人民对当权者最好的期望,也是所有有志之士对自己最高的要求。
在北宋时就有这样一位心系天下的人才,在留下了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外,还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展现出了自己的经济头脑。
民遇饥荒,反涨米价
天下清官,求之难得,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历朝历代的选拔机制外,更多还是因为这些官员们会形成自己的集团维护利益和权力狼狈为奸。对于那些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官员,他们的仕途往往饱受挫折,范仲淹也是其中之一。
虽然范仲淹心怀天下,但在他的政治生涯里,更多的还是被当成救火队长到处调任,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反而还要背锅。
文章插图
《梦溪笔谈》中提及:“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此时的范仲淹虽然已经六十多岁了,但依然被朝廷安排了杭州做官,理所当然的,赈灾和救助百姓的事情就落到了早已年迈的他的头上。
物以稀为贵,饥荒年间最值钱的自然就是粮食这种硬通货。在饥荒的早期,百姓们还能够拿出家中的陈米将就,但撑得住一时,撑不住一世,随着饥荒的扩大加重,杭州及周边地区的米价开始疯狂暴涨。
无利不起早,虽然杭州受了灾,但是其他省份依然有所收获,而且官府中此前收集的储备粮也不少,杭州的饥荒让不少商人都见到了牟利的机会,他们开始大肆采购市面上的粮食压在手里不卖,米价转眼就提高到了120文钱都有价无市的地步。
文章插图
对于大户人家而言,这点钱哪里顶得过自己的性命?但对面朝黄土靠力气吃饭的饥民们,这点钱真的能顶得上自己的命。不少人口多的家庭已经饿到了要啃树皮和观音土充饥才能勉强活得下去。
见到如此情形,年迈的范仲淹知道如果不解决这个粮价问题,那么一切赈灾方法都是泡影。日夜思索,不久他就真的想出了一个办法。
正常情况下,当地的官员往往都会一边开门放出储备粮食赈灾,一边和朝廷报告在周边的省份筹集粮食及时救援。然而在官商勾结之下,周边区域的粮食早就被富商买走转手高价卖给了杭州。
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非但没有用权力制止粮价上涨,反而是紧急下令让官员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以至于让杭州粮价上升至了180文每斗,让一众官员和百姓就惊掉了下巴。
文章插图
以退为进、恢复粮价
对于范仲淹这种奇怪的操作,不仅饥民们破口大骂,就连在朝堂里的官员们也无法理解,以至于不少人纷纷上奏给皇上,痛斥范仲淹年老糊涂鱼肉百姓。好在皇帝最终还是相信了范仲淹的解释并让他找机会证明自己,这才让范仲淹的智慧有了用武之地。
见到杭州粮价暴涨,除了那些专门做粮食生意的商人之外,不少其他行业、其他地方的商人都觉得自己能来分一杯羹,赶紧趁着饥荒没结束便调度粮食赶来,而这正好就中了范仲淹的计。
十个人的米没法解决饥荒问题,一百个人的米也没法解决,那一千一万个呢?当无数商人带着粮食接踵而至的时候,范仲淹的计划开启了第二阶段。
文章插图
- 圆珠笔@16岁高中生买不起画笔,用圆珠笔画画被专家看中,真是太惊艳了
- 寒门学子#范仲淹家族800年兴盛不衰,全靠他留下的这8个字,你能参透吗
- 赈灾!皇帝让范仲淹赈灾,他却用赈灾款来修官府抬米价,事后才知真高明
- 家训@富不过三代 范仲淹临终前百字家训 让家族兴旺了八百年
- 芳草@范仲淹的这首千古名词, 句句堪称经典, 最后9个字惊艳世人
- 范仲淹$范仲淹替百姓呐喊的一首诗:短短20字,诠释北宋一代名臣风骨
- 唐僧#他唱了40年戏买不起房子,跟周星驰拍了2部戏,却买了两套房
- 千嶂里&北宋奇才范仲淹,写下一首《渔家傲秋思》,可谓传世之经典
- 镇守$范仲淹奉命镇守边关,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全篇都是千古名句
- 西域@“苏幕遮”原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舞曲,范仲淹用其咏叹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