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二 )


山西话更多的遍布在艺术型电影 。 其中就以贾樟柯导演为代表 , 贾樟柯的电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色 , 不管是汾阳话、大同话 , 还是太原话 , 山西话是他电影中的通用语言 , 也正是这一个个来自山西小县城的人物 , 构成了“贾樟柯电影宇宙” , 例如《小武》《山河故人》《江湖儿女》等等 。
神话|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文章图片

粤语则是港片的“母家” 。 港片通常分为原声港片和国语版本 , 早年间内地一般只发行国语版本 , 不过近几年由于大陆市场对粤语越来越有兴趣 , 越来越多的原声港片也开始在内地同步上映 , 这次的《反贪风暴5》就是例子 。
神话|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文章图片

除此之外 , 近几年闽南语电影也有全面进攻大陆市场之势 , 主要以小成本电影为主 , 代表作有《血观音》《大佛普拉斯》等 。 去年上映的爱情片《当男人恋爱时》原本在内地只发行了国语版本 , 后来在大众的强烈呼吁下 , 片方才又发行了原版的闽南语版本 。
神话|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文章图片

方言的魅力在于有些风土人情和文化是普通话所不能概括的 , 因而方言电影也从小众逐渐走向了主流 , 时间线拉到近两年的电影市场 , 不仅使用的方言种类更加丰富 , 方言电影所涉及的题材也更广泛 , 除了常见的喜剧片之外 , 犯罪、家庭、历史等各类主题几乎全都能找到 。
方言电影的添彩和添堵
方言越来越受到电影创作者的追捧 , 不仅仅在于它自带的一些外在加成 , 还有它对于电影情节的真实性、地域风采还原上的重要作用 。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海婴曾说 , “为什么有的电影会用河南话、山西话 , 而不用普通话?我认为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的生存状态 。 ”
方言具有烟火气 , 生动而鲜活的 , 它所带来的戏剧效果 , 不像普通话那么单薄 , 更契合电影里小人物的生活底色 , 也更易击中观众的内心深处 , 产生极强的共鸣 。 “方言电影的一大功能就是增强现实主义 , 说方言而不是普通话更符合角色的日常生活 。 ”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说 。
例如《收益人》中 , 大鹏饰演的底层人物吴海 , 平日里生活不修边幅 , 当重庆方言中特有的表达词汇“婆娘”“干代驾”“晓得”等从他口中蹦出时 , 观众都会为之会心一笑 , 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人 , 比比皆是 。
神话|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文章图片

再比如《无名之辈》中 , 任素汐饰演的瘫痪女子马嘉祺在两个劫匪找上家门时 , 操着一口西南方言 , 骂起人来一分钟不带重样 , 这样富有张力的表演 , 如果把对白换成了普通话来呈现 , 恐怕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
神话|电影有了方言加持,理当会被偏爱?
文章图片

方言为电影的添砖加瓦 , 也促成了电影背后的商业价值 。 2006年 , 《疯狂的石头》用350多万的制作成本 , 换回了2500多万的票房;2017年 , 5000万成本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斩获2.82亿票房;2018年 , 投资成本仅3000万的《无名之辈》狂揽7.94亿的票房……
而从票房上看 , 方言电影也更容易受到方言区观众的喜爱 。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 , 《爱情神话》上海的票房占比位列第一 , 贡献了票房的四成左右 。 无独有偶 , 同样以上海为背景、有着大量上海话对白的《罗曼蒂克消亡史》 , 在上海拿下了1900万元总票房 , 票房占比达16% , 几乎是上海平时票房占比的3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