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

【 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文|颜小二述哲文
浏览时看到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秦国没有让孔子入境,为何却成了最后的赢家”。关于这个问题,颜小二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秦国是最后的赢家这一历史事实,与孔子入不入秦关系没有“直接关系”。其次,孔子与秦,在当时更趋于是“双向拒绝”的态势。
当时的“秦”不适合“孔子的儒家思想”,秦也好,孔子也罢,都是“聪明人”,双向拒绝的局面早已成型,“秦拒孔子”,或“孔子不入秦”早已是定局。于此,孔子入不入秦,与秦是不是统一六国,没有直接关系。
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
文章插图
那么为何秦成为最后的赢家?在颜小二看来,“大势所趋”四个字大抵可以概括。可我们也当知道,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二世而亡”的历史也是事实。“亡”的结果,依旧是“大势所趋”。
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
文章插图
于此,颜小二想告诉大家,我们议论儒家这样的传统经典,首先得建立“‘大势’是天下大势,而非儒家一家之学可以单纯左右的’这一基本认知,否则满纸荒唐言读来全是“偏见”罢了。
1、分析:秦为何拒孔?就开篇那个疑问,即“到底是秦拒孔子,还是孔子拒秦”,颜小二的主张是二者相互拒绝。于此,颜小二首先从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入手,来说说秦为何拒孔。
根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背景,我们知道,孔子周游时,正处于“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世,周天子衰微、诸侯王争霸,于此“礼崩乐坏”。那么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什么?四个字可以简单概括其主要目的之一,即“恢复礼乐”。那么孔子要恢复的“礼乐”源于何处,孔子自己曾说过,“吾从周”。
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一旦承认、接纳了孔子,那么诸侯王中的一众野心家们首先就得反思自己的“不臣之心”。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多次“灰头土脑”的重要原因。
本来起点就相对比较低的“秦”,对于孔子“克己复礼”的学说自然是不“欢迎”的。同时,我们课本上的孔子画像看上去“慈眉善目”,但是孔子本人可是没那么“好说话”。对于自己朋友随意、不合礼、对后人起到坏榜样的的坐姿,孔子都会大骂一句“老而不死是为贼”,更何况是对“无礼之国”的批判?也就是说,对于当时远离中原文化、民风粗犷的秦来说,孔子的犀利之语估计不会太好听。
“秦”无谨听教诲的闲情,孔子也不会轻声细语去“温柔”劝诫,二者何必“碰撞”呢?
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
文章插图
也就是说,“秦拒孔子”非常符合秦的“作风”,其次,主要原因也在于,孔子宣扬的思想对他们“把自己做大做强,然后野心膨胀”的打算而言,没有意义。
2、议论:孔子为何不入秦虽说秦拒孔子入境,但是孔子本人是不是想入秦?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秦是什么情况呢?秦的起点其实相当低。就孔子周游时的秦,无论是国力,还是开化程度,未必是当时有识之士期待去的地方。也就是说,先不说秦拒孔子,就孔子本身意愿来说,他也未必愿意去。
秦二世&孔子周游列国,为何独独没有秦?不是一方傲慢,而是双向拒绝
文章插图
我们知道,周王朝建国时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大多集中在中原,经过春秋战国的“分分合合”,诸侯王的土地在分裂与合并之下,渐渐形成后面的“山东六国”,但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却不是当时周武王分封的,而是周孝王时期,秦的第一任君主嬴非子因养马养得棒,被封了一片土地,号称秦嬴,而后经过时代变迁,到了周平王时期,秦才成为诸侯国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