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明派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致力于将自己的文化文学主张贯彻在自己的文化文学实践之中,以明显的实践偏好和超强的实践能力形成了鲜明的文化建设性特征,并以此构成与众多文化文学流派的根本区别。由此,成果以四、五两章具体探讨开明派的文化实践和文学实践。
第四章集中阐述开明派的文化实践。成果认为,围绕着“一切为了青少年的全面成长”的文化主旨,他们的文化实践主要集中在“开明函授学校”的办学探索,以国文教材为核心的教科书建设,以《中学生》为主阵地的期刊建设,和以青少年读物为主体的出版建设方面。除“开明函授学校”的办学探索遭到失败之外,在其余三个方面,他们显示了执着的追求、鲜明的特色和巨大的成功。
与他们的文化实践同步展开的,是他们的文学实践,因此第五章集中阐述开明派的文学实践。成果认为,围绕着审美与启蒙的统一,他们在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科学小品”运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儿童文学方面,他们是文学研究会主导的儿童文学运动的主力军;他们主持的“世界少年文学丛刊”,在时代精神主题转换之后,以宏大的规模和精密的设计为陷入低潮的儿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本土创作早期标志的叶圣陶的儿童文学,始终打着“五四”启蒙主义的烙印,无论是开始创作还是结束创作,都深刻体现了叶圣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调适。在“科学小品”运动方面,他们以教育读物的“小品化”追求,成为“科学小品”运动的奠基石,使其具有了一个并非因名求实而是实至名归的历史过程,并且也在长时段的追求中,以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众多经典性作品和代表性作家,成为“科学小品”运动的主力军。
第六章进入开明派的精神世界,从人格理想、精神底蕴、文化基调等方面,探究那些隐秘而稳定地支配,也制约他们的文化元素,从而通过一个新的视角对开明派做进一步的规定和揭示。研究发现,作为一个以江浙文人为主体的文化文学流派,开明派身上有着现代知识分子的共同特征,也有着地域文化打上的特殊烙印,由此在自我精神发展和文化建构方面,以相当大的一致性构成他们自己重要的精神标识,和区别于一般启蒙主义者独特的文化形象。在具体分析他们与儒家文化、江南文化和佛家文化之间的关系之后,成果强调,这三种文化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脉,成为他们精神发展的内在需求。总体上,他们以儒家文化为立身之本,通过“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文化实践来体现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义;他们又以江南文化为性情之求,通过对自由意志、自由境界和人性道德理想的追求来丰富人生内涵,来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和生命价值;而佛家文化则同时作用于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追求。于是,他们一方面以出世的情怀致力于利物济生,另一方面以入世的执着致力于心灵守护。这种人生坐标的设置,使开明派在个人与社会、趣味与使命、出世与入世、独善与兼爱之间,获得了奇妙的协调平衡。前者的积极有为,引导着开明派文人对人的自由本质和生命价值的追求不至于陷入虚无或自了;后者的丰富完整,保证着开明派文人对社会理想的追求不至于走向偏激狭隘和人性异化。但上述文化元素的作用力并不完全相同,根本上,起主导作用的仍然是儒家的精神。
三 成果的价值
【 研究&“开明”文学文化流派研究】在对开明派的整体研究中,成果也显示了它主要的学术价值:第一,从繁复的历史进程、纷纭的文化事件和浩瀚的历史文献中,在学理层面上建立了对开明派的整体认知,从而发掘并确认了一个文化文学复合型流派的历史存在,由此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社团流派的版图;第二,系统论述、总结了开明派对中国现代文化文学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尤其是他们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思想和实践业绩,从而丰富深化了民族现代文化传统建构的内容,和对“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变奏”的现代历史进程的完整理解;第三,揭示了他们与江南地域文化深刻的精神联系,从而丰富深化了对文化文学流派与地域文化关系的认识,丰富深化了人文地理学或者说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 翻译$“我们不分开”,新华社记者探访金性勇、金晓宇父子
- 县文联$“送福进万家 浙里过大年” 县文联联合浙报集团宁波分社走进象山影视城书写“福”字,满满祝福!
- 务工者&缙云画家为了留缙过年建设者,把画室“搬”到了施工现场
- 奶奶$汉服圈里来了位77岁高龄的“汉服奶奶” 网友直呼:贾母”从书本里走出来了
- 新闻记者$汉服圈里来了位“汉服奶奶”,网友惊叹:贾母从书本里走出来了
- 见闻记录|《芒果朗读者》何李朗诵刘先银散文:“春天的记忆”
- 林黛玉&解读红楼:刘姥姥的真实面目,让人细思极恐
- |“蜀戏新韵”2022成都市学生戏曲晚会春节上演
- 本领|虎携猫舅拜大年
- 美术家协会|文艺正能量助力津门战“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