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电影《梅艳芳》:人与时代的精神共振

展现|电影《梅艳芳》:人与时代的精神共振
文章图片

电影《梅艳芳》剧照
电影《梅艳芳》采用年少成名、挫折与隐忍、涅槃重生“三段式”结构 , 通过刻画中国香港明星梅艳芳充满传奇又令人唏嘘的一生 , 再现了她对舞台的热爱和执着、对身边人的至情至性的爱 , 以及乐观地与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 。 这种精神是伴随她成长、深入到她骨髓的自卑与要强激发的 , 也是她逆境涅槃、跳出自身局限、成就光彩人生的终极力量 , 更是中国香港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巨变在以梅艳芳为代表的一代人身上的烙印 。《梅艳芳》要表现的不单是人 , 还有这些人身上的精神 , 是人与时代的精神共振 。
梅艳芳作为个体 , 是《梅艳芳》中“立体”的人 , 带有人性的魅力与光辉 。 在影片中 , 梅艳芳的形象被处理成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对舞台热爱、对朋友仗义、对后辈提携、对慈善不遗余力、心中有大爱的梅艳芳的“超我”层 。 这样一个形象所拥有的正能量是显而易见的 , 但这种“高大全”式的表现方式也让她成为“神坛”上的人物而显得有些不真实 。 第二个层次则实现了梅艳芳的真实化 ,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营造:一是通过各种细节展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失恋后的伤怀;二是通过她只有在嘈杂的环境中才能睡着的情节显示出她内心的孤独;三是她对姐姐梅爱芳出嫁的“嫉妒”和小心思 。 这一层面展现的是梅兰芳精神世界的“本我” , 她内心世界的复杂被表露出一二 。 可惜的是 , 这一层面并未深入展开 。 第三个层次是梅艳芳无意识的“自我”层 。 当她说从小没见过爸爸时 , 泪水潸然而下 , 观众可以感受到她内心深处的酸楚和难过 。 或许自始至终 , 她想要的只是以父亲为标志的家的关爱 。 由此看来 , 梅艳芳的形象是清晰的、有层次的 , 尤其把梅艳芳的社会性和自我意识表现得节制而又自然 , 带有人性的魅力与光辉 。
作为人物传记片的《梅艳芳》是历史照进现实的真实载体 。 香港电影善于创作充满娱乐精神的商业类型片 , 对人物传记片并不擅长 , 像《阮玲玉》《叶问》《跛豪》《五亿探长雷洛传》《黄金时代》《南海十三郎》等具有人物传记电影特点的影片 , 要么以类型片立足 , 要么用类型元素支撑 。 如《梅艳芳》一般夹在艺术与现实中间、走纯文艺片路线的影片很少 。 影片采用了最规矩也最安全的编年体来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 虽然像是在记流水账 , 显得有些平铺直叙 , 但其实除却缘于创作的实际困难以外 , 也能够从中看到创作者的“野心”——用艺术照进现实 , 彰显人与时代的共鸣 。 真与假、艺术与真实之间形成的张力或许才是《梅艳芳》创作者最大的考量 。 影片要呈现的不单单是一个真实的梅艳芳本体 , 还是一个活在大众想象中的曾拥有美好生活、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实”的梅艳芳 。 这个“真实”的梅艳芳才是观众心中的梅艳芳 , 才是真的具有无限生命的“梅艳芳” , 才是艺术创作的升华之所在 。 同时 , 那些被刻意忽略的或者虚化的人和事也在历史和现实的时间和空间中被重塑 。 梅艳芳真实地经历了什么不是重点 , 重点是创作者想让观众通过她的经历看到什么——是中国香港经济起飞时期社会中涌动的生命力 , 是中国香港娱乐文化的影响力 , 是“明星制”对以梅艳芳为代表的艺人的成就与压抑 , 还是梅艳芳对艺、对人、对事的热爱与执着?笔者认为 , 《梅艳芳》想让观众看到的是梅艳芳背后的人与时代的精神共鸣 , 是通过影片的真真假假与现实世界的真真假假对照所得出的对人、对时代精神的思索——这才是影片本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