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视|拯救年味儿 离不开这传承千年的仪式感

春节将至 , 年味儿渐浓 , 以安徽卫视春晚为代表的省级卫视春晚 , 近些年凭借鲜明的地方标签 , 和人文关怀十足的接地气质 , 给观众献上了一桌桌暖心“家宴” 。 在此前安徽卫视春晚的录制现场 , 一组安徽名小吃的路透照也让不少徽籍游子食指大动 。 原来 , 在今年安徽卫视春晚竟将一条小吃街搬上了晚会舞台 , 为避免徽晚播出后物流放假 , 快递堵塞 , 虎年徽晚的小吃清单请您立刻查收!
卫视|拯救年味儿 离不开这传承千年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徽派年“味”小吃 制霸中原的竟是“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 据说每一个返乡的淮南人 , 归家第一顿 , 就是喝碗牛肉汤 。 淮南人对牛肉的加工颇有独到之处 , 选用江淮一带的黄牛为原料 , 秘制几十种滋补药材和卤料 , 经传统的工艺炮制久熬而成 , 还必须配上本地特产的粉丝、千张 , 豆饼 , 才可堪称完美 , 而主持人也泄露了一个重要“知识点” , 每天清早的第一锅汤 , 最是香鲜味浓 。
热搜上总是频繁出现一个谐音梗“蚌埠住了” , 如果只甄选一种蚌埠小吃 , 则当属在全国早餐界都享誉盛名的“烧饼夹里脊” , 这次登上徽晚小吃街的是蚌埠当地的小好鞋底烧饼夹里脊 。 在酥香烧饼和精选里脊的基础上 , 辅助蔬菜、菌菇等炸物 , 再撒上甜辣酱与孜然 , 碳水与蛋白的碰撞 , 令舌尖味蕾仿如烟花般绽放 。
卫视|拯救年味儿 离不开这传承千年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话说徽州多山 , 早年山乡非挑担不能行 , 这黄山汪一挑馄饨也成名于此 , 小贩旧时多用骆驼担 , 支起炉灶、填入四时鲜佐 , 现包现煮 , 馄饨鲜、嫩、香、滑 , 问道黄山 , 观景之余 , 腹中饥饿如何解?寻访名山时 , 享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鲜美馄饨 , 真比大餐更熨帖 。
纵览全国各地小吃 , 无不以碳水为主 , 盖因其最易令人生出满足感 。 这次给安徽卫视小吃街压轴的 , 正是一碗看似“平平无奇”的板面 。 安徽太和县作为板面的发源地 , 板面师傅把太和饮食文化传播到周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 也让板面成为皖北地区面食的一面旗帜 。 一碗标准的太和板面上桌:清汤、白面、绿菜、红油 , 面条柔韧适度 , 汤汁香辣味美 。 食客无需多费钱财 , 就能吃得满头大汗 , 畅快淋漓 , 碳水天花板也就是这个模样了 。
徽晚温暖开年 年俗记录千年仪式感
一年一度的春晚 , 是亿万观众的文艺年夜饭 , 也是勾连百姓集体记忆的文化事件 。 就如今年安徽卫视春晚的“选菜员”们 , 可谓独辟蹊径 , 选取了当时只道是寻常是家常小吃 , 但无论远行的游子 , 还是升斗小民 , 家常恒久远 , 最是暖人心 。
春晚是主流电视媒体彰显担当、价值引领的好时机 , 每一年的安徽春晚 , 化不开的是浓浓乡愁 , 更吸睛的则是背靠徽派文化 , 传承千年来的节令仪式感 。 比如 , 晚会巧妙呈现了安徽的文房四宝:宣笔、徽墨、宣纸和歙砚 , 它们几乎是中国文房四宝的代名词 , 就像是天赐神物 , 须臾难分 , 交相辉映 。 各地民歌小调联唱、曲艺与说唱对撞版本的《说唱黄梅》无不用全新的表达形式 , 让民俗文化与年轻人同频共振 。
卫视|拯救年味儿 离不开这传承千年的仪式感
文章图片

巡礼安徽 , 各地的民俗文化涵盖婚嫁、岁时节令、社交往来 , 甚至烹调饮食 , 不仅地域特色鲜明 , 且有极强的观赏性 , 地图轻点 , 就都是网红民俗富矿 。 比如 , 芜湖霭里村的“送灶”仪式就已传承近两千年 。 如今霭里的大灶台 , 长4.6米 , 宽2.3米 , 分别以“腊月二十三”中寓含的数字为基数 , 每年祭灶活动热闹非常;适逢虎年 , 安徽凤台“火老虎”这种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火爆大阵仗绝对是民俗贺岁中的绝对顶流 , “火老虎”表演时 , 每当火老虎剪尾、抖毛、弹爪或与狮子搏斗时 , 身上麻绳火星四溅 , 硝烟弥漫 , 场面极其壮观 。 “火老虎”是勇敢者的游戏 , 也展现了徽派文化中刚猛、热烈的一面 。 而合肥“玩旱船”表演 , “灯芯”是女性 , 旱船主角是艄公 , 唱词即兴发挥 , 后生们的freestyle也要赞一声“服”;滁州的“走太平”更是要拿下中国历史上最早、传承时间最长的健身走活动荣誉“勋章” , 每年正月十六 , 城内万人空巷 , 数十万人都要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 能从清晨直走到深夜 。 六安龙的腾舞狮、安庆的许岭灯会、黄山的跳竹马和轩辕车会……这些历史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活动 , 无不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希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