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北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来斗去,彼此究竟是啥关系?

在北宋中期,涌现出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比如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等等,他们不仅是当时朝廷中有话语权的政治家,更是文坛中一颗颗闪亮的明星,他们的存在为后世的读书人照亮了前路,也树立了标杆。不过对于很多历史“小白”或者对宋史不太了解的朋友来说,这么多名人在一起打打闹闹,好像关系还不是那么融洽,简直让人看得头大,他们这些人之间到底谁更早出现,当时的地位怎么样?彼此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宋仁宗@北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来斗去,彼此究竟是啥关系?
文章插图

1、范仲淹是老大哥北宋中期最早出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范仲淹,对于这个人物大家一定不陌生,他的代表作《岳阳楼记》可是中学必考,和他一起同朝做官的是欧阳修,不过欧阳修在他面前是妥妥的小兄弟。范仲淹在宋仁宗时期主持“庆历新政”时欧阳修就跟着参与过,王安石和和司马光又是欧阳修的后辈小弟,都是欧阳修出面举荐给宋仁宗的。至于苏轼,那就是这些人中年龄和资历最低的一位了,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弟弟,换个角度来看,苏轼可以看做是欧阳修的门生,因为苏轼科举的那一年,欧阳修奉旨参与了主持工作,这个关系说是师徒并不为过。从年龄上看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欧阳修是公元1007年,司马光是公元1019年,王安石是公元1021年,苏轼是公元1037年,基本上每个人都差十几岁的样子,在封建时代这个年龄差距那是要隔出一代人的。
宋仁宗@北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来斗去,彼此究竟是啥关系?
文章插图

2、与欧阳修同官同贬我们先从最早的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说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两句话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熟知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上面做官的时候,要挂念民间的百姓是不是过得好,在地方担任职务的时候,要一心挂念皇上是不是能够安心,这是范仲淹的名言,也恰恰反映出了他的政治抱负和中心思想。宋仁宗这位皇帝对当时国家的冗兵、冗官、冗费额等现象十分不满,于是致力改革,当时范仲淹的职位相当于副丞相,于是被仁宗重用,担任起了改革的“急先锋”,他上疏陈述10余条方案,把当时的老牌贵族们几乎得罪了一遍。宋朝从开国到仁宗不过经历四朝,你就敢对功勋权贵们下手,这还怎么得了?范仲淹自然而然成了旧势力攻击的目标,慢慢地仁宗无力在两大集团中周旋,采取了向旧贵族妥协的方法,这可害惨了范仲淹。与其被人拿下不如自己主动一点,于是范仲淹主动请求出京为官,就这样“庆历新政”不足2年宣告失败。当时的欧阳修还是个谏言官,他一直跟着大哥范仲淹搞新政,受到牵连后去地方上做了个滁州知州,代表作《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出来的。
宋仁宗@北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来斗去,彼此究竟是啥关系?
文章插图

1、一朝的生死对头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年龄差距相对较小,也都是差不多时间中举,所以可以划为一个年代的人,两人刚刚进入仕途的时候正逢欧阳修等人搞新政,地位和认知上彼此都存在着代沟。最开始的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感情还比较要好,彼此欣赏对方,有一次宴会时,司马光看到王安石一滴酒都不喝也不迎奉别人,就觉得王安石人品过硬,严于律己,这一点司马光十分敬佩,时间久了,两人还慢慢成为至交好友,可后来两个人为什么分道扬镳了呢?
宋仁宗@北宋苏轼、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斗来斗去,彼此究竟是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