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触&26岁不读王小波?读不读、怎么读,与年龄无关

文|颜小二述哲文
前言:前两天吃坏了肚子,一耽搁,就过了颜小二偶尔违反的“发文周期”,今天好些了,再提笔,还是有些仓促,就来和大家简单说说刚刚看到的一个话题:“为何26岁后不读王小波”这个话题。
说起王小波,爱读书的人应该知道他的《青铜时代》、《白银时代》和《黄金时代》,这三本书也被人称为“王小波时代三部曲“。
笔触&26岁不读王小波?读不读、怎么读,与年龄无关
文章插图
而这三本书给人是什么感受呢?有一位网友说得相当好,我引用一下他的话,他是这么说的:
《青铜时代》写尽了你我的荒诞生存状态,《白银时代》有着反乌托邦意味,而《黄金时代》则《黄金时代》写尽了贾樟柯笔下所谓的“记挂着莫名冲动而又无处可去的个人生命体验”。
笔触&26岁不读王小波?读不读、怎么读,与年龄无关
文章插图
关于王小波的笔触,颜小二可能研究得不太深刻,初步感觉是“讽刺”、“戏谑”、“荒诞”。他常常用游戏人生笔触,把常人眼里“不登大雅之堂”的现实,以一种荒诞、戏谑,而又极尽讽刺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揉入故事里。
或许王小波的人生,就和他戏谑的文字一样,悲伤居多,而又有些荒诞。
我们知道,《黄金时代》属王小波相当出名的一本书。这本书1994年出版,而帮他出版这本书的编辑赵洁平因指责之声大病一场,而后还要推着自行车去为尽可能为几乎无人问津的《黄金时代》打开销路,虽然效果不佳。1997年,王小波因心脏病去世,而他的《黄金时代》还没有卖完。
笔触&26岁不读王小波?读不读、怎么读,与年龄无关
文章插图
读者拒绝《黄金时代》的突出原因之一,在于“俗”。
在颜小二眼里,王小波的文章,“俗”是有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的文章在他生前,受到抵制,让他倍感艰难。
但是为何王小波的书在他去世以后大卖呢?因为书里的故事、文字、人性又非常“接地气”,而他在表达间注入的自嘲般的高超戏谑水准,确实让不少读者即便想发声批评,但又因“真实”和“从文字体会到的一个认真而癫狂的人对人生的苦笑”,继而有些无可奈何。
笔触&26岁不读王小波?读不读、怎么读,与年龄无关
文章插图
至于26岁以后为何不读王小波?颜小二想,提出这个观点的朋友,可能更多是顾及于26岁之后每个“成年人“身上的担子,因为这些“担子”,人们会疲惫、无力,这种时候,克服“无力感”,就需要心中的期待与期望。
而王小波笔触下的荒诞生存状态,容易让人对其戏谑的文字“上瘾”,一旦文字里的精神状态变成了自身认可的东西,潜移默化间从自己的行为举止展现,甚至会动摇人心中的“期待”,比如反乌托邦的《白银时代》,这对奋斗中的人肯定是不好的。
笔触&26岁不读王小波?读不读、怎么读,与年龄无关
文章插图
但颜小二的观点是:首先,对于一部分正在奋斗的26岁的朋友,因为正是奋斗的年纪,所以浪费时间对纸张之中他人的人生真实加以长吁短叹。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锻炼自己的价值观、磨练自己的意志,恰恰是26岁之后、以及更长的人生需要做的事情,太早参透“荒诞”,就像早熟之于苹果,不是好事。
所以,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前途奔走,王小波的书着实不必看,将时间花在更重要的地方为好。
其次,如果你已经富足,并拥有坚定的意志力,也不妨在博览群书之余,以接触更多“价值观”为目的,小小观赏一下别人人生里面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目光所及的地方也是有限的,我们能够体味的喜怒哀乐也是非常有限的。这个世界“真实”很可贵,尤其是“真实”甚至带着一些“惨淡”的人生,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意志力去以旁观者的姿态体悟他人的“荒诞人生”,那么可以去读读王小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