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邑有流亡愧俸钱”

近来眼疾 , 不宜长时间看书 , 但读书已成习惯 , 怎么能做到既看书又不多用眼呢?我想到读诗 。 古诗词字数不多 , 而内蕴深厚 , 宜反复咀嚼 , 读诗词正可少用眼 , 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大脑 。 这样 , 读的进度虽然慢了 , 但领悟则会深些 。 于是 , 我近来的阅读交给了唐诗宋词 。
在边读边想中 , 发觉唐宋不少诗人都是官员 , 在他们诗作里 , 不乏对为官生态和心态的描述 。 唐代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 , 在给好友李儋的诗中写道:“邑有流亡愧俸钱” , 为管辖地区有流亡的灾民深深引咎自责 。 “愧” , 让我想到这是与白居易在《卖炭翁》《观刈麦》等诗篇中所呈现的情愫异曲而同工 , 都是面对民生之艰无力缓解 , 想到自己“吏禄三百石 , 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 尽日不能忘” 。 “一生憔悴为诗忙”的梅尧臣 , 在知襄阳县时 , 曾作《大水后城中坏庐舍千余 , 作诗自咎》:“岂敢问天灾 , 但惭为政恶” , 责怪自己事先未想到派人修理好水道 。
惭与愧都是一种自责 , 做了不该做的事 , 或者该做的事不去做 , 没做好 , 有羞耻之心的人就会感到惭愧, 对己曰惭 , 对人曰愧 。 佛法讲修行 , 忏悔是其初门 , 而忏悔的前提必须要有惭愧 。 儒家也十分重视内省之心 。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内省之心 , 也就是有羞恶之心 。 孟子说:“羞恶之心 , 义之端也” , “人不可无耻 。 ”羞耻心、惭愧心 , 是道德的必须 。
韦应物、白居易和梅尧臣的惭愧 , 是基于他们为官有着一颗“忧济在元元”之心 。 他们心系民众、严于律己 , 即使在官位上没有做错什么 , 面对大众生活的艰难困苦 , 也感到负国负民 , 有愧于心 。 这一点 , 在韩愈、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黄庭坚、苏轼、陆游等先贤的诗文中也有反映 , 所以他们诗名盛 , 政声也隆 。 在唐宋诗人官员群中 , 伴随着优秀的诗歌传统 , 也流淌着廉政勤政的文化传统 。
这种廉政勤政的文化传统 , 首先是清廉 。 高呼“民病我亦病 , 呻吟过五更”的江西诗派盟主黄庭坚 , 特意手书了《戒石铭》:“尔俸尔禄 , 民膏民脂 , 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 。 ”他一生清贫 , 操守不变 , “我虽贫至骨 , 犹胜杜陵老 。 ”这样的诗人官员 , 除俸禄之外 , 不以权谋私 , 不收非法之财 , 多像诸葛亮一样 , 死后“不使内有余帛 , 外有赢财” 。
同时 , 当官还要勤政 , 为民造福 。 既不能做贪官 , 胡作乱为 , 也不可成庸吏 , 无所作为 。 在自己管辖的地方 , 倘若“邑有流亡” , 路有饿殍 , 水祸不断 , 灾情连连 , 即使有着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 , 心中装着人民的官员也会“愧俸钱”“私自愧”的 。
这种惭愧心是与人民之心息息相通的 。 它要求自己不但一身正气 , 两袖清风 , 同时要做到“为官一任 , 造福一方” 。
无所作为的官员 , “平平安安占位子 , 忙忙碌碌做样子 , 疲疲沓沓混日子 , 吃吃喝喝捞票子” , 按邹韬奋当年的说法 , 是“卧着拿薪水” , 对群众疾苦视而不见 , 麻木不仁 , 根本有违为官之道 , 这样的庸官是不会生发惭愧之心的 。 庸官与贪官一样 , 都是官场的“硬伤” 。
【梅尧臣|“邑有流亡愧俸钱”】读读”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样的诗 , 催生官员应有的惭愧之心、羞恶之心 , 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