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手记】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陈 雪
译书的困境其实是一个老话题,但这里的“老”是仅就出版界或学术界而言。最近,译者金晓宇成为“刷屏”的新闻人物,许多网友惊讶于他每年译出数十万字,却仍然难以自力更生,这从侧面反映出,在大众层面,译者的生存状态仍是一个新话题,译者的困境仍需要更多人理解、关注。
在一些译著的新书分享活动中,我们时常听到学者自嘲译书是“用爱发电”,是“费力不讨好的良心活”,甚至有学者调侃“感谢关注我们弱势群体”。但在这样的玩笑背后,仍有许多人甘之如饴地践行着自己的价值选择。有学者翻译了四十多部书,以一人之力撑起一套丛书。还有学者不完全以成果评价、职称评定为工作导向,坚持为学生翻译学科必读书目。当严肃作品翻译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他们为什么还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做这件事?采访中,多位译者都提到了自己做这件“苦差事”的初衷,这个初衷几乎是惊人的一致——分享。
他们自觉成为文化中的“利他者”,是出于对学术建设和文化普及的责任心。其实,分享亦是一种建设。鲁迅曾在《未有天才之前》里写道:“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鲁迅认为翻译等事业是培养天才的泥土,他自身也是做翻译起家,一生发扬着为了鲜花甘做腐草的精神。
许多人说,译书困境只是一件不足为外人道的小事,只是一件一时难以破题的小事业。但别忘了,金晓宇走进大众视野的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就是“被看见”。事实上,人们期待看到更多为知识传播奋斗的人,也应该看见那些文化中的“利他者”。因为“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25日 07版)
【 文化&看见文化中的“利他者”】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 天命","m":"5ad841043a6103c750339aea4cd1e7c92cd88b42","nlabel":"stat_2830789493:zm.news.so.com:5Y+k6aOO5oOF5oSf576O5paH,pageType_zmt,glevel_3","ntag":"tculture;sculture_文化;
- 文化节|天桥剧场小年文化庙会开场
- 雪景&江苏省国画院|卢星堂雪景山水画,雅而不俗!
- 龚贤&?山水画十大画病,你中了吗?
- 山水画&他贵为“四王”后一山水画大家,他的蝉衣皴,清新细腻,苍润兼得
- 照片&梅花下的林徽因,美极了!梅花下的林徽因,美极了!
-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留给后人的教子六法,家长一定要看看
- 曹德旺&曾国藩的处世智慧:人生不顺时,谨记这3句话,让你少走弯路
- 连环画&连环画《一只脚》,来看藏族大爷如何智斗拉格土司
- 灶神&今日小年!泰安节日海报发布,看道朗、角峪大集上喜庆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