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读懂了母亲和婴儿,你就真正读懂了老子,读懂了《道德经》( 二 )


最高境界的德:婴儿
《道德经》除了尊崇母性,还认为“赤子”“婴儿”是最合“德”的, 因为婴儿、赤子最具先天德性。还是借用甲骨文,更直观地看古赋予“德”的原始含义。王弼对“德”的注解是“德,得也”,顺道而行即为德。因此,通常将德视为“得道”。万物尊道而贵德,但人从胎儿到赤子再到少年、中年、老年,人的自然天性(德)为情志物欲所惑,呈现出递减的状态,因此,在老子看来,最具先天道性的就是婴儿、赤子。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第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第二十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
这三句话综合起来,其大意是:由于受后天物欲情志的影响,人的德性已经不再纯粹,能聚结元气以致柔,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吗?世俗之人追名逐利,那种热闹的场景就如同参加宴会,尽情地享受着丰盛的佳肴;那种贪得无厌的狂欢,又像春暖花开时节登高揽胜,尽享无边春色。而我却寂然恬淡啊,“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儿之未能孩也(王弼语,王弼虽没说婴儿的具体含义,但“无形无兆”很明确是指胎儿)”。明知自己强大,却始终守柔处弱,宁愿像那天下最低处的溪沟居于下位。唯如此,“德”将永伴不离,从而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纯真、质朴的自然本性。



婴儿#读懂了母亲和婴儿,你就真正读懂了老子,读懂了《道德经》
文章插图

小结
在《道德经》中,最广大深远的“玄德”,最善于修养的“含德”等,无不与婴儿有关,“孔德”虽然偏重于“道母”,但是道母之德也是通过“孔德”即“哺乳”来表现的。
老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无为”,“无为”的主要特征就是柔弱顺自然,但是老子哲学中的“柔弱”并非软弱、懦弱,而是外柔内刚的柔而韧,底蕴丰厚,张力无限,蕴含着丰厚的生命能量:“事善能”、“动善时”,随方就圆,极具可塑性和适应性,“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是老子刚柔辩证观的最直接表达。
老子崇尚阴柔化生的神奇妙道,赞美绵绵不绝的生命能量。柔弱如水的雌性,具有化生天地万物的“玄德”,这位天地万物的“大母” ,默默生育着、滋养着、繁衍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以其博大的母爱传承着“为而不恃”的道德精神: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不争之德”,她创造了世界,并赋予世界以无私的爱。因此,老子得出的结论是:“牝常以静胜牡”,她的至高道德境界是“知其雄,守其雌”,明知自己强大而贵柔守弱。



婴儿#读懂了母亲和婴儿,你就真正读懂了老子,读懂了《道德经》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母亲生养子女,与道母化生天地万物,道相近,义相同;从婴儿的守柔处弱到“含德之厚”的赤子,无不尊道贵德,惟道是从。正因为母性的生养之德与婴儿的先天纯粹,成了“道”的化身和“德”的最高境界,所以,老子以母性喻道,以婴儿喻德。
需要交流的话题
【 婴儿#读懂了母亲和婴儿,你就真正读懂了老子,读懂了《道德经》】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经》里的“婴儿”,均是指胎儿,道经云“在胎为婴,初生曰孩”。但历来注老者,从唐玄宗、王安石到当代冯友兰、南怀瑾、任法融、陈应鼓、李零等等诸先生,无不将婴儿与赤子理解为同一概念,解释为“初生幼儿”。但以老子的深邃精炼,为何时而用婴儿,时而用赤子?是老子用词太随便吗?显然不是!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在胎为婴,初生曰孩”。牧常晁在《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则说得更为清楚:婴儿者,未出胞胎也。出乎胞胎,谓之孩也。婴儿在母腹中,惟抱一团和气,喜怒哀乐之情未发,见闻知觉之性未萌也。出母之胎,便有喜怒哀乐之情,见闻知觉之心,故不足以况於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