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毅!此荣誉有清一代只有两个汉臣获得,就连曾国藩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最近有粉丝私信,询问笔者清代的汉臣中为何很少有公爵?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言两语恐怕也说不清楚,因此笔者觉得有必要针对这个问题,以文章的形式呈现给大家。





孙士毅!此荣誉有清一代只有两个汉臣获得,就连曾国藩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文章插图

清代从顺治入关的1644年算起,共统治中原267年,如果算上关外时期,接近三百年。这在300年间,汉人中封爵等级最高的是王,清初共有五个,依次是定南王孔有德、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义王孙可望。除了这个五个王,汉人中爵位最高的就是公爵,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公爵也仅有两个,分别是岳钟琪和孙士毅。
不过,汉人封王、封公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有清一代,汉人在爵位分封上始终被歧视,别说是公爵,就是侯爵也是少得可怜。
那么,清代统治者为何不给分封高等级的爵位呢?分析起来,无非就是以下两个原因:

【 孙士毅!此荣誉有清一代只有两个汉臣获得,就连曾国藩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孙士毅!此荣誉有清一代只有两个汉臣获得,就连曾国藩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文章插图

其一、崇满抑汉的民族歧视政策清王朝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政权,从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就对汉人抱有极大的防范意识。满洲、蒙古、汉军八旗,是清统治者赖以维系统治的主要军事、政治力量,汉人在清初时期,基本上都没有资格参与国家大政,顶多就是出谋划策,充当皇帝的智囊。比如皇太极时期范文程、洪承畴等人,都属此类。
如果以功绩而言,范、洪二人并不比其他满族贵族的功劳低,尤其是洪承畴,他在顺治朝曾被顺治帝授命节制数省军权,为镇压反清武装起义立下过不朽功勋。可即便如此,洪承畴也不过就是个伯爵。
康熙以后,皇帝标榜满汉一家,其实这不过是个幌子,实际上满汉藩篱一直没有被打破过。究其原因,就是满族贵族高层不信任汉臣,生怕有一天被汉人赶回关外老家。





孙士毅!此荣誉有清一代只有两个汉臣获得,就连曾国藩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文章插图

满汉之分体现在异姓分封上尤其明显,按清制,异姓功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等,公、侯、伯、子、男又分一二三等,轻车都尉分一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一、二、三等轻车都尉;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骑都尉。这样算起来,共有九等二十九级。
公爵等级最高,享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待遇。从级别的角度来看,公爵属于超品,高于文官最高的正一品,官服样式为蟒袍;从俸禄的角度来看,一等公俸禄为700两,是内大学士的4倍;从政治待遇来看,公爵如果兼任实职,则要排在内阁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之前,而且都是皇帝的心腹之人。





孙士毅!此荣誉有清一代只有两个汉臣获得,就连曾国藩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文章插图

不管是哪个时期,异姓公爵的数量都十分稀少,同时在世的一般不超过6个(不含皇后之父承恩公),如乾隆晚年,只有阿桂、和珅、福康安、海兰察、兆惠五人。还有一些是闲散王公,属于家族世袭,没有多大的实权。
不难看出,公爵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这种显赫皇帝是不愿意拿出来分享给汉臣的,更不会让汉臣比肩八旗贵族。
其二、公爵得来不易,以战功为衡量标准清代尤其讲究军功,且军功得来的爵位含金量也最高。公爵除了按惯例赐皇后之父和世袭之外,唯一的渠道就是军功,这一点和汉武帝时期的“非军功不得封侯”的性质是一样的。从清初到乾隆时期,凡对内对外用兵,都以八旗为主,鲜有绿营将领参战,即便是参战顶多也是个副将、参将一类的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