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观展|岁末辞旧迎新,老北京有啥老规矩?首博这个展告诉你( 二 )


紫禁城里庆贺新年的方式自然要隆重许多。到处可见的如意,是宫廷或贵胄之家年节陈设中不可或缺的吉祥摆件。如意的造型需要与自然界的产物或人们的生产工具相结合,如百事(柿)如意、吉(戟)庆(磬)如意、年(鲶)年如意、必(笔)定(锭)如意等。
除了屋舍宫室里的布置,结伴游京城更受人们喜爱。二月的花朝,三月的上巳与清明,女孩们扑蝶嗅花、文人觥筹唱和、亲人祭祖踏青,种种顺应节气的时令活动,展示着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顺。位于北京西山的大觉寺,以古玉兰闻名京城。现存“四宜堂”北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末代王孙溥儒于1936年春天的题诗“满天微雨湿朝云,木兰花发破愁新”。鲜花是春天里最受人们喜爱的使者,人们涌入各大公园与之相会,流连在花丛之中。据史料记载,天坛南北廊、永定门内张园及房山僧舍的牡丹在仲春前后开得最为繁盛。
然而,春天易逝,鲜花易老,京城里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们将人们眼中的美好长久地留在书画作品和宫室器物之上。最为著名的是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的“五彩十二月花卉图诗杯”。每个杯上分别以青花五彩绘制一种当月代表性花卉,并以青花题诗一句,其次序为:一月迎春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莲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月季、十一月梅花、十二月水仙。文人们结合远古传说与神话,创造出“十二月花神”的形象,并以诗词形式加以深化。清代朴学大师俞樾所作《十二月花神议》中整理出了历代“花神”版本。
历代文人总能借题发挥,清明时节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时机。“清明”既是象征季节物候变化的节气,也是人们缅怀先人、戴柳踏青的节时。清明由节气演变为风俗节日,一方面与其清和景明的气候条件相关,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节期与之相近的春社、寒食等古老节日习俗,最终形成了一个兼具哀思与生机之意的矛盾统一体。作为国之都城,北京的清明,在追怀思古上更具历史意义。明清两代,京师人文荟萃,以“上巳祓禊”为渊源而举办的春季雅集层出不穷,样式繁多。其中有不少活动迎来了鸿儒硕学和有志之士的参与。在活动地点上,古老的帝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数量众多的精庐古刹与宅邸园林逐渐成为举办这些活动的首选场所。无独有偶,展厅中有一卷明代的《潢南益府刻兰亭图卷》,将公元353年王羲之在绍兴西郊兰渚之边召集的那一场春天的盛会再次展现出来。这件作品体现了历朝历代文人对于“兰亭雅集”主题的关注与敬仰。
北京城里的节庆活动是全中国老百姓迎接新年、表达美好愿望的一个缩影。重温古老京城的人情好尚与风物之美的同时,让我们信心满怀走进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