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张彪:北朝中的“唐法”滥觞——盛唐颜真卿等楷法的根源
清人梁巘在《论书帖》中有言:“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是我们现在讨论断代书法史时“尚韵”“尚法”以及“尚意书风”的理论由来。
关于“法”的讨论,唐代已有诸多书论冠以“法”字,如华东师范大学整理研究室所选编校点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中所收唐代书论欧阳询《三十六法》、李世民《笔法诀》、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蔡希综《法书论》、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而唐以前书论名称中带“法”字的,只有梁武帝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唐以后,尤其到宋代则鲜有书论以“法”冠名者。虽然仅从一册“选编”中看到,但足以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也显示出对“法”的认识及理解在唐代书法中的重要程度及侧重程度,而其前、后代则不然,故梁巘说“唐尚法”,亦是由来有自。
文章插图
北齐 《赵郡王修寺颂》局部
朱关田认为,唐代书法“宗派所变,流风陶染,开元、天宝年间,其他书体,无论行、楷、篆、草,也并趋适从,自精谨而茂逸,变清健而圆劲,不数年而形成盛唐气象”, 其中的“盛唐气象”即我们理解的“唐法”,也就是盛唐的书法。唐人对于“法”的讨论,大致分用笔之法与结构之法两个主要方面,且他们在这些方面对“法”的探讨也达到了很细微的程度。“唐法”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其楷书,现在我们称其为楷法。楷法,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包含结构之法、用笔之法等。此外,还包含在其他书体中所具备的雍容、正大、饱满的艺术风格特征。
文章插图
《北齐沙丘东城造像记》原石
“唐初楷书,用笔劲挺,大抵用二王行法。至盛唐,始参见篆隶笔势,渐见雄健。尤其徐浩、颜真卿一出,有唐气象遂箴完善。”在朱关田看来,“有唐气象”即盛唐时期的书法风格。从颜真卿、徐浩的风格来看,有三点:一是用笔中带篆隶之法,二是结构上平正宽博,三是在气息中雍容浑厚。然而这种盛唐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认为:“唐代真、草之嬗变,自劲拔而趋厚硕者,启之于张旭。”而颜真卿、徐浩均曾问学于张旭,也就是说,“有唐气象”,自张旭始。据张彦远《传授笔法人名》所录,李阳冰、徐浩、颜真卿传自张旭,张旭传自陆彦远,而陆彦远上追,则可到二王乃至“神人”,然而这只是古人整理的书法传承的“道统”的一个层面,而古人的这一判断,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其实,承载盛唐书法的“唐法”,在北朝时期,即已得露端倪。
文章插图
沙丘城造像碑 北齐
从楷法结构角度看,北齐天保八年(557年)的《赵郡王修寺颂》,河清三年(564年)的《沙丘城造像碑》以及《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碑》等,受篆隶影响,整体较为平正、宽博,大异于北魏成熟的楷书风格,尤其《赵郡王修寺颂》,不论是其结构,还是线条,均与颜真卿书于大历六年(771年)的《麻姑仙坛记》毕肖,但从书法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则是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毕肖于北齐的《赵郡王修寺颂》。对于两者的相似,不能武断地判断颜真卿学过此碑,但也不能无视两者的联系,且立足于历史层面上来看,两者的对比与联系并非孤例,如《沙丘城造像碑》与《颜勤礼碑》,在单字上,更是如出一辙。
- 书体&对联用书法来表现那是绝配,但如果写得太死板就没味了
- 书体#启功在废旧纸张上练字作品,颠覆你的审美观,用笔率真,笔笔惊艳
- 书法|往事|父亲陆维钊与扁篆书体:篆参隶势而姿生
- 中国历史@漫说中国·帝王篇南北朝,皇帝像个笑话的时代
- 墓葬|北海发现一处7000㎡大型南北朝时期墓葬!建造方式罕见……
- 水生#南北朝的两首诗作,技巧高超,唐代张若虚的名句也曾脱胎于此
- 声色犬马|往听黄鹂声
- 越南人$此国自称南朝,称中国为北朝,在中国看见四个字,还要求中国改掉!
- 书体!书法大家欧阳中石:盲目设立书法学科,“书法博士”终成笑话
- 书体@宋朝小楷中的极品,能写到这种水平的,堪称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