漩涡|臧棣:身陷现代物境的漩涡,通过植物抒写超越单调的物性( 三 )


臧棣善于打通大小词之间的隔障 。 作为“天造物” , 植物可以被无限地崇高化 。 围绕各种植物的具象特征 , 臧棣也擅长在大词与具象之间创设关联 。 在各种修辞术的锻打和搬运下 , 植物的具象特征与命运、人类、宇宙、世界之类大词携手联袂 , 就像诗人写的那样 , “小小的特别甜将它们放大到/世界的印象中”(《灯笼果入门》) 。 具象通过这种关联抽象化 , 抽象反之也在其中具象化 , 诗歌以具象-抽象-具象往复滑翔的方式推进 , 形成了别趣 。
漩涡|臧棣:身陷现代物境的漩涡,通过植物抒写超越单调的物性
文章图片

纪录片《植物王国》剧照 。
04
“作品中蕴藏的未完成性”
这本诗集里可圈点的修辞术还有许多 , 通过以上举要式的分析 , 想回到下面的两点基本想法 。 首先 , 新诗自产生至今 , 虽然不时成为启蒙或其他事业的工具 , 但诗歌也一直发挥对语言工具的质疑、解码、嬉戏和重构的功能 。 局限于前者 , 诗歌往往固化为传声筒、泄愤剂或格言鸡汤;幽闭于后者 , 则容易缩减诗歌的伸缩空间和命名能力 。 臧棣一直保持巨量的诗歌写作 , 他的可贵在于既能保持探索语言世界的锐度 , 也不断将对社会历史经验的敏感和体察 , 综合到多向度的语言突破中 。 其次 , 臧棣的密集型写作——比如以一部诗集写未名湖 , 或持续多年地写几百种植物或动物(他动物主题诗集也即将出版) , 在当代诗里树立了一种类似巴尔扎克式的诗歌写作类型 。 这种写作最大的特征是修辞术或诗意形态的重复;但与此互为表里的是:诗人的“重复”可能也强化了某些诗歌能量 , 克服“重复”而形成的大面积的渐变感 , 恰如巨大斑斓的诗意光谱 , 这也是读这本《诗歌植物学》最显著的整体特征 。 在众多“失衡”的、“手滑”的诗句或诗作与大量精彩作品之间 , 无关成败 , 而是相互支撑 , 彼此凸现和成就 。 这种非常的诗歌品貌 , 也许只能在臧棣式的写作中才能看到 。
漩涡|臧棣:身陷现代物境的漩涡,通过植物抒写超越单调的物性
文章图片

纪录片《种出个地球》(2012)剧照 。
所以 , 我斗胆在这部诗集中选出我认为最能代表臧棣风格的部分好诗:除《菠菜》这样的早期代表作之外 , 《巴西木简史》《绿萝简史》《藏红花简史》《紫肉丛书》《芦笋丛书》《好色的蔬菜丛书》《芹菜的琴丛书》《柠檬入门》等都特别值得细读 。 写卧病父亲的《柠檬入门》 , 十分动人 , 让人想起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 说“好诗” , 其实也有某种不能算好的阅读惯性作祟:这些诗修辞上相对规矩 , 跳跃和跨度均匀 , 也有显眼的经验底色和浓郁的抒情氛围 。 这个“好诗”的名单可以很长 , 也可以说出更多美好的理由 。
我更想说的是 , 对于臧棣这类型的诗人 , 他作品中蕴藏的未完成性 , 与定型了的作品同样重要 。 这么说原因有三:首先 , 他全身心投入的苦练与巨量密集的大胆展开 , 与汉语在当下经历的剧变和增殖 , 形成了特别的呼应;其次 , 他的写作在语义、语法、语气、语码、语象诸方面 , 都开辟了新的可能;最后 , 他孜孜不倦的写作韧性 , 或许源于写作最本质的动力:“愉悦的印象需要重新定型”(《紫叶小檗简史》)——“愉悦”是人与自然世界、生活世界之间的理想关系;“重新定型”是写作对世界最从容有效的应对 。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 。 作者:颜炼军;编辑:张进、李永博;校对:张彦军 。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