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原载《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2期 , 原文较长 , 分三次转载]
[如有引用 , 请以原文为准]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唐孙承嗣|唐孙承嗣夫妇墓发掘简报(下)
本文图片

三、结语
墓主孙承嗣出身戎马世家 。 祖父孙感仁 , 任唐右金吾卫翊府左郎将、上柱国 。 父亲孙荆山 , 任左豹韬卫、伊川府左果毅游击将军、上柱国 。 孙承嗣以门荫成为兵部常选 。 有二子担任过折冲府别将之职 , 三个儿子也是兵部常选 。 志文为研究唐代府兵、门荫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
这是一座合葬墓 , 据两墓志记载 , 夫人高氏于开元五年(717年)葬于长安县义阳乡高阳原 , 孙承嗣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袝葬此处 。 从有关遗迹遗物推测 , 该墓应是开元五年高氏下葬时开凿而成 , 出土器物绝大多数是孙承嗣合葬时的陪葬品 。 该墓结构完整 , 出土遗物丰富 , 纪年明确 , 为唐墓的编年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
该墓出土的陶俑种类十分丰富 , 有十二时俑、牵驼俑、立俑、奏乐俑、百戏俑及驼马等家畜 。 镇墓俑不见天王俑和镇墓兽 , 仅见十二时俑 , 反映了唐墓随葬俑种类的变化 。 该墓出土的十二时俑是目前所知两京地区唐墓中最早的一例 。 开元二十年编成的开元礼提到丧葬明器有“四神” , 尚未把“四神十二时”合起来并称 , 开元二十七年李林甫等奉敕注就的《唐六典》提到的有“当圹、当野、祖明、地轴” , 两书所记当是同一时期的墓葬制度 , 六典中的“当圹、当野、祖名、地轴”应该就是开元礼中的“四神” , 即两天王俑和两镇墓兽 。 此墓纪年为开元二十四年 , 从文献记载来看 , 当时尚未形成随葬十二时俑的制度和风俗 。 此后的宪宗元和元年条疏和武宗会昌元年御史台奏请条疏都是把四神十二时合起来并称的 。
百戏俑中装扮成戴斗笠的下层百姓和脖子上有瘤状赘生物的瘿人都是首次发现 , 与其他几件百戏俑一样 , 是供人取乐的 。 敦煌三二二窟唐代壁画绘有戴斗笠的纤夫形象 , 着装与此墓出土的陶俑相似 。 但是此墓出土的戴斗笠俑神态却是扮作下层百姓 , 作滑稽逗人的表演 。
墓葬中出土一件男装仕女俑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女着男装”的习俗 。 另一件俑标本M12:161缺头 , 体量较小 , 着装、姿态与上件相近 , 但背后颈下残存风帽下部 , 推测原应头戴风帽 。 此俑出土于墓道填土中 , 可能是夫人高氏下葬时的陪葬之物 。
孙承嗣作为兵部常选 , 没有任何品级 , 但使用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都与品官不相上下 , 从中不难看出当时竞相厚葬的风习 。 墓主出身官宦之家 , 应是借助祖辈的权势使用了规格较高的葬制 。 同时这也与当时丧葬制度未有关于庶人明器数量的规定有关 。 据《唐会要·葬》记载 , 开元二十九年才开始限制庶人为十五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