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雄踞东方——山东地区汉代文物特展”今日长博开展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采访人员吴岱霞)1月28日 , “雄踞东方——山东地区汉代文物特展”在长沙博物馆特展一厅开幕 。 展览精选了两汉时期山东地区最新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 包括章丘洛庄、巨野红土山、长清双乳山、临沂银雀山等汉墓出土的文物163组235件 , 展出有“田横之印”封泥、“车骑将军印”铜印、“齐大官”铜盆、熹平石经、孙膑兵法竹简、汉代丹丸等精品文物 。
文物|“雄踞东方——山东地区汉代文物特展”今日长博开展
本文图片

多纬度揭示山东地区在汉代的辉煌历史
山东 , 古称“齐鲁” , 是汉代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 , 同时也是孔孟之乡、寻仙之地、侠义故里、孝文化发源地 。 刘邦过曲阜而祭祀孔子 , 徐福渡海求仙 , 田横及五百义士的故事流芳千载 。
展览以物质文化为主线 , 试图从政治分封、百业兴盛、王侯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面揭示山东地区在汉代的辉煌历史 。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 第一单元“大邦维屏”总体介绍了两汉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 , 汉代的山东地区诸侯王国林立 , 农桑鱼盐发达 , 四民各安其业 , 社会升平 。 第二单元“王侯风华”通过山东地区诸多汉代诸侯王陵墓出土的饮食器、生活用具、乐器、车马器等文物 , 不仅再现了汉代王侯居则高楼重阁、侍婢成群 , 宴则钟鸣鼎食、高朋满座 , 出则宝马雕车、仪仗威严的生活场景 , 证实了大汉王朝的强盛富裕 , 还体现了汉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和艺术水平 。 第三单元“文道丝途”展现了山东的齐鲁文化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交流 , 作为齐鲁文化核心的儒学和政治理念相结合 , 得到统治阶级认可 , 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 。
《熹平石经》残碑一窥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
展览展出除了封泥、钱币、青铜器、汉画像等文物 , 还将展出教科书级汉隶碑刻——《熹平石经》残碑 。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辉煌时代 , 它的政治、军事、科技、文化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 我们人口最多的民族叫“汉族” , 交流的语言被称为“汉语” , 通行的主要文字是“汉字” 。 两汉给中国人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 而这个时代的山东地区 , 诸侯王国林立 , 农桑渔盐发达 , 经济繁荣 , 是汉帝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 就连游遍天下的司马迁 , 也在《史记》中赞叹“洋洋哉 , 固大国之风也” 。
文物|“雄踞东方——山东地区汉代文物特展”今日长博开展
本文图片

(熹平石经残碑 。 东汉 , 长24厘米、高14.5厘米、厚10厘米 , 山东博物馆藏 , 三级文物)
石经 , 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经典 。 在中国古代 , 刊刻石经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 。 至今有文字可考的就有七次 。 由于有经的刊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 一般均由国家政府组织 。 宋代以后 , 活字印刷技术普及 , 石经没有了生存的实用价值 , 逐渐被人们遗弃 。
《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 (183年) , 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一部石经 。 因用隶书这一种书体刻成 ,所以又称“一体石经” 。
《熹平石经》的刻写 , 由当时著名的经学家蔡邕牵头 , 共24名经学家一同完成 。 内容为《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 共计用石46方 , 字数达加余万 。
《熹平石经》刻成后 , 立于洛阳的太学之中 。 《熹平石经》刻成的第二年便爆发了黄巾起义 , 后又爆发董卓之乱 。 在此之后《熹平石经》历经了无数次的浩劫 , 毁失殆尽 。 至唐贞观初魏征收聚石经 , 已十不存一了 。 自唐宋以来 , 不断有残石出土 。 民国后亦多有残石陆续出土 。 现在残石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台湾故宫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