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初二语文上册期末复习之14首古诗词赏析题附答案( 三 )


②线条简约 ,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 , 纵的是烽烟 , 横的是黄河 , 圆的是落日 。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 。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 , 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 , 动静结合 , 意境雄浑 。 “大漠”背景下 , 有缓缓升起的烽烟 , 有波澜不惊的“长河” , 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
6、《红楼梦》第四十八回 , 对于“‘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日圆’ , 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 , ‘圆’字太俗 。 合上书一想 ,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 ” 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 , 为什么?
有道理 。 因为诗歌的意境不仅指诗所描绘的寄寓着诗人情思的生活图景 , 而且含有言外之意 , 画外之情 。 理解意境 , 读者必须展开想像 , 联想 , 于头脑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 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
7、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 。
借景抒情 。 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 , 对不能完成使命的一丝忧郁之情 。
(四)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 万里送行舟 。
1、“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一联 , 历来被人们称道 。 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
答题示例: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 。 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 , 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 。 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
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 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 , 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
③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 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 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 , 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
2、对于本诗 , 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 , 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 ” 从全诗来看 , 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 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 。 从诗的内容来看 , “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 , 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
3、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 , 表面写江水送自己 , 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
4、诗句“山随平野尽 , 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 , 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 , 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 , 奔涌向前 , 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 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
“送”字直接点题(扣题) ,“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 ,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 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
6、从表达方式看 , 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 , 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
记叙 。 地点、目的
7、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
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 。 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 , 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