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春晚钉子户:陈佩斯向左,赵本山往右,最后离开春晚也各有原因( 三 )


甚至还要高一些 。
要知道 , 陈佩斯在八一厂跟着老前辈 , 老艺术家们在耳濡目染 , 言传身教的时候 ,
赵本山是跟着师傅 , 在街头上卖艺 , 师傅就是舞台 , 观众就是衣食父母 。 因此 , 赵本山的表演有天赋 , 也有自学成才的经历 。

从民间走出来 , 这是赵本山的优势 。
他跟台底下的观众更近 , 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 , 所以赵本山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
舞台的分寸感很好 , 临产反应特快 。
你想想 , 一个从穷乡僻壤走出来的 , 没文化的大老粗 , 靠着自己 , 便能把喜剧演绎成这样 。
赵本山这样的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 , 他就是为喜剧而生的人 , 但 , 这也是赵本山的缺点 。

02:表演风格不同
野路子出身的赵本山 , 自身创作能力是有限的 , 他的小品不依靠故事 , 而是语言和容貌来制造一些戏剧效果 , 扩展性不强 。
为什么早期赵本山的作品好?
因为那会儿 , 赵本山还有范伟 , 何庆魁 , 高秀敏 。 一个懂创作的编剧 , 两个黄金配角 。

白云黑土 , 大忽悠三部曲 , 《刘老根》是何庆魁和赵本山的联手杰作 ,
而范伟和高秀敏 , 就如同朱时茂牺牲自己的“浓眉大眼”为陈佩斯做捧哏一样 。 他们用朴实 , “笨拙”来反衬‘灵动和机智’ 。
其实仔细想想 , 无论是《三鞭子》还是《红高粱模特队》又或者是《卖拐》 , 赵本山饰演的角色“没有自嘲” , 他大多是“上帝视角” 。

但他的“上帝视角”是关心中国农民的 ,
赵本山是懂创作的 。 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典型意义的故事内核 , 赵本山关心城镇化建设中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和小角色 。
因此赵本山的小品 , 虽然总让人在后半截感到有些生硬 , 但是它始终是让人笑着的 。
他的故事创作始终跟中国广大的农民是联系在一起 , 紧紧站在一起的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事实上 , 赵本山的《卖拐》就是如此 , 他狠狠的讽刺了“那些生活中所谓的大师” 。
赵本山指挥范伟跺脚的场景 , 直接来源于央视批“气功”的新闻纪录片 , 一看就知道说什么 。
末尾的“他还得谢谢咱” , 也是来自纪录片某“气功大师”被捕后的供述 。
这些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梗到了现在还能引人一笑 , 足以证明 , 赵本山是优秀的 。

但就像我说的那样 , 赵本山的喜剧创作能力是有限的 , 虽然他懂喜剧 , 但是他只负责表演 , 剧本是交给其他人去创作的 。
忽悠三部曲 , 《卖拐》《卖车》《心病》《送水工》 , 还有《红高粱模特队》《昨天今天明天》都是何庆魁写的 。
而随着何庆魁 , 范伟离开 , 高秀敏去世 , 宋丹丹离开春晚舞台后 , 赵本山的底气就不够了 。

他失去了优秀的创作和表演的搭档 。 后面的团队 , 在写剧本带有明显的东北二人转特色 ,
语言包袱和外貌冲突的报复越来越多 , 因为这些最浅显 , 最容易让观众理解 , 发笑 。
这也导致在后期赵本山的春晚小品 , 很多都是段子在撑场面 , 团队写不出好的剧本 ,
而跟他搭戏的人也搭不上 , 想捧自己的徒弟 , 但是徒弟没有一个成撑起来大舞台的 。

赵本山想努力弥补自己这几十年短板 , 但是走到那会 , 他的所打造的版图太大了 ,
舞台之外的事情 , 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 , 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去做 , 年纪也上来了 ,
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 。

跟赵本山不同的是 , 陈佩斯的春晚小品 , 几乎都是亲力亲为的 , 他参与了从立项 , 剧本创作 , 修改 , 再到表演的全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