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春晚钉子户:陈佩斯向左,赵本山往右,最后离开春晚也各有原因( 四 )


除去让观众能够看出来的人物和冲突之外 , 陈佩斯把70%的内容都藏在了细节的沉淀 。
他对故事节奏和故事结构是偏执的 。

这些细节看起来并不明显 , 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剧情冲突都很大帮助 , 说白了 , 这些细节的作用就是 , 解释这一段人物情绪的 , 是为了让故事更真实更具体更立体的 。

03:主题旨向不同
但表演风格的不同 , 不是陈佩斯和赵本山的根本差别 , 他们的根本差别是在于代表群体不同 。
陈佩斯的故事里 , 他代表的是大城市的小市民 。
无论是《主角配角》又还是别的配角 , 陈佩斯故事的主角基本上一个“城市里的无业青年” 。
赵本山的故事里 , 他代表的是小城镇的新农民 。
当然 , 这里没有高低之分 , 只是在创作的时候立意角度和叙事的属性不同 , 出发点不同 。

赵本山的小品虽然起点低 , 但是很通俗 , 大部分小品的主题也都达到了很高的高度 。
而陈佩斯的作品属于有一部分主题一般 , 但是有一些作品 , 却远远超越赵本山小品的主题 。

尤其是在阶级性表达和人性探讨上 , 这是赵本山小品远远不如陈佩斯的地方 。
因此 , 如果是简单的故事和人物 , 只要性格定位好 , 陈佩斯的表演功底要比赵本山好 。
这个好 , 是符合戏剧学上的好 。

但如果仅仅只是把赵本山和陈佩斯看作是单纯的演员 , 两个人都有各自的高山和巅峰 。
像赵本山就演不了城市市民 , 而陈佩斯那张脸也演不了老实巴交的远郊区的新农民 。
他们两位喜剧大师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 , 于是他们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 一个向左 , 一个向右 。

陈佩斯选择了用“戏剧形式”去表演舞台 , 简单点 , 他在用排话剧 , 拍电影方式去演小品 , 把人物的心理进程给你解释的明明白白 , 头头是道 。
赵本山选择的是中国本土的“写实主义”的表演 , 简单点 , 是来自中国民间故事的改变 ,
故事对社会事实有一定的讥讽 , 但这些讥讽背后也一定有着“惩善扬恶”之类的鲜明主题 。

因此赵本山的春晚舞台是传统的 , 朴素 , 憨实 , 但也带了很多草根的江湖味 , 演的好 。
陈佩斯的春晚舞台则是“想”的好 , 看起来好像陈佩斯的小品 , 有很大的讽刺力度 , 但其实他很机智的都是留白的 , 所以你从后现代主义去分析 , 小品里的金句 , 好像哪里都能用的上 。
这跟用后现代主义 , 解构主义去看姜文的《让子弹飞》里面的台词 , 是同一个道理 。

而赵本山的春晚小品 , 大多数是来自“民间”的一些创作 , 这些创作 , 好在 , 它有完整的表达 ,
但是却有浓烈的讽刺性 , 这一点 , 尤其突出在赵本山早期的春晚小品序列里 。

在春晚的舞台上 , 去用“中国农村的敏感社会尖锐矛盾”来发挥剧情 ,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向 。
一方面 , 这不符合“大团圆”的春晚主题
一方面 , 文艺工作者从动笔开始就不可能站在真正的农村立场上了 , 叙事是要有预设的 。
因此 , 赵本山的春晚作品 , 是有着挑战城市文明和城市秩序的一面 。 这也是那些年 , 人们对赵本山作品抱有许多争议的根本之处 。

陈佩斯也有着类似的“立场” , 但是他的立场不是带“预设”的 , 说白了 , 好的坏的 ,
陈佩斯他说了不算 , 而是预设一个存在的问题和一个混沌的答案 , 让观众自己去解答 。
这也是在主题上不同的地方 , 说起讥讽 , 反倒是赵本山有些太直 , 而陈佩斯却很机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