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文化|冰雪文化,自然与人文的交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二 )


北京冬奥会场馆的设计 , 更是对冰雪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 主场馆之一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气势恢宏 , 造型采用传统如意元素 , 以表达美好祝愿 。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 设计理念来自冰和速度的结合:22条曲面玻璃幕墙环绕 , 有如速滑运动员在冰上滑过的痕迹 , 象征速度与激情 , 同时寓意北京冬奥会举办的2022年 。
以冰雪为主要“物料”的创意 , 还体现在巧妙化用冰雪元素的艺术创作中 。 冰上杂技、空中飞雪等相结合的冰雪秀《幻境极光》 , 为观众提供冰雪环境下的视听体验 。 作为冰上杂技 , 作品在海内外演出赢得观众喜爱 。 冰雪还和传统艺术结合 , 如运用版画雕刻工具在冰表面进行肌理处理后设色转印 , 利用冰融化的特点形成天然耦合、不可复制的画面效果 , 从而创作出独特的冰版画 。
“数字冰雪”延展文化体验
步入数字时代 , 虚拟现实、数字孪生、虚拟演播等技术在文化领域广泛应用 , 助力冰雪文化突破季节约束和转化限制 , 创新传承形式 。 在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中 , 冰雪文化进一步升级转化 , 人们对冰雪文化的体验也不断拓展 。 比如 , 360度摄影机拍摄冰雪全景图像 , 辅以VR头盔定位器和随动可视视角 , 使用者仿佛置身冰天雪地;VR头盔设备和室内滑雪训练器械组合 , 无伤害滑雪教学惠及更多冰雪运动爱好者 。
数字技术的融入 , 还创新了冰雪运动主题电视节目的制作 。 如《奥秘无穷——首钢滑雪大跳台》 , 使用“3D+AI”技术 , 解决了高速度、高难度跳台滑雪动作的还原问题 , 得以对滑雪动作进行更为细致的解析 。 通过对比赛画面进行三维渲染和虚拟叠加 , 观众得以同时观看多个运动员的动作 , 进而看清选手之间的技术差异 。 即将拉开帷幕的北京冬奥会也会采用数字技术进行赛事转播 , 届时将大大丰富人们的观赛感受 。
通过数字技术 , “活化”冰雪人物或创建虚拟冰雪人物 , 是冰雪文化创新发展的新探索 。 对展现200多年前“冰嬉之典”盛况的《冰嬉图》进行数字转化后 , 原画中1000多个人物“活”了起来 , 冰上射箭、飞叉、耍刀、使棒等群组互动 , 为人们生动再现古代大型冰上比试现场 。 在《2022冬奥冰雪主题虚拟交互音乐嘉年华——集光之夜》中 , 虚拟歌手置身逼真的虚拟现场演出 , 观众可以建立自己的虚拟形象进入嘉年华参与互动 。 网络短片《冰雪少年》以自由式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为原型 , 创造了虚拟冰雪运动员形象 。
以冰雪为桥梁 , 积极发挥冰雪文化广泛的参与性 , 推动冰雪产业发展 。 比如 , 在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上 , 世界各地的冰雕艺术家、滑雪爱好者汇聚一堂 , 切磋技艺——冰雪成为文化交流的媒介 。 广东省和黑龙江省开展“交换冬天”旅游推介会 , 推动冰雪产业的发展和冰雪文化品牌的打造 。 2020年 , 中国数字冰雪运动会揭幕赛在广州打响 , “电竞+冰雪”的模式吸引各地观众走进冰雪世界 。
冰雪文化 , 为冰雪赋予温暖的文化情怀 , 为素净的冰天雪地注入神奇的艺术生命 。 冰雪文化凝聚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智慧 , 体现着中华民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经验 。 这些探索实践又进一步推动人们在传承创新冰雪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 (廖 丹)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1月28日第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