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在千门万户中?——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春节抒怀

【春节|春在千门万户中?——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春节抒怀】
春节

中国人习惯把春节当作一年的起点 , 即所谓的辞旧迎新 。 作为岁月的坐标和情感的寄托 , 春节周而复始地来到中国人的生命里 。 于是 , 每到春节来临之际 , 才情横溢的古代文人便会生发出许多时光流逝、岁月沧桑的感慨 , 当然更多的还是对新年的期盼 。 春节 , 成就了很多诗词佳句 。
在所有描写春节的古诗中 , 最著名且流传最为广泛的无疑是出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笔下《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日即正月初一 , 诗人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概括了当时春节的热闹而又喜庆的特征 , 洋溢着辞旧迎新的欢乐、喜悦与期盼 。 尤其是前两句 , 从听觉、视觉、味觉等多个角度 , 给人以欢腾、祥和、振奋的感觉 , 令人对新的一年充满美好的希望 。
文韬武略的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 , 当年有感于大唐的太平盛世 , 在他的《守岁》中写道:“暮景斜芳殿 , 年华丽绮宫 。 寒辞去冬雪 , 暖带入春风 。 阶馥舒梅素 , 盘花卷烛红 。 其欢新故岁 , 迎送一宵中 。 ”诗词写尽了夕阳之下皇家宫殿的华丽 , 写尽了除夕之夜宫闱里烛火通明的节日氛围 , 也写尽了君臣宴聚守岁、通宵欢娱的场景 。 唐太宗作这首诗时 , 大唐繁荣昌盛、天下安宁 。 除夕守岁 , 皇宫内外呈现一派迎新年、辞旧岁的繁华景象 。 此情此景 , 怎能不让他诗兴大发 。
唐代“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35岁中进士 , 位洛阳丞职 , 自然是意指远山、心怀宏愿 。 所以 , 他的《守岁》就有了盎然的情趣 , 如炽的欢乐:“季冬除夜接新年 , 帝子王孙捧御筵 。 宫阙星河低拂树 , 殿廷灯烛上薰天 。 弹弦奏节梅风入 , 对局探钧柏酒传 。 欲向正元歌万寿 , 暂留欢赏寄春前 。 ”诗中那谈笑风生、灯红酒绿、鼓乐笙歌 , 无不描写得淋漓尽致、声色俱丽 。
众人守岁欢娱度良宵自然热闹非凡 , 然而独自一人守岁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我们不妨穿越一回 , 走进除夕之夜陆游的情感世界之中:“北风吹雪四更初 , 嘉瑞天教及岁除 。 半盏屠苏犹未举 , 灯前小草写桃符 。 ”前两句写四更天初至时 , 北风带来一场大雪 。 诗人感念上天赐给人间的瑞雪不早不晚 , 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 , 瑞雪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 兆丰年的瑞雪遇上气氛喜庆的除夕自然要庆贺一番 ,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未举起畅饮 , 诗人先在灯下用小草体字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 除夕之夜 , 我们看到了一位念及苍生的古代士大夫的别样襟怀 。
同样是除夜独处 , 白居易在60岁本命年来临之际的除夕之夜写下了《除夜》 , 诗云:“病眼少眠非守岁 , 老心多感又临春 。 火销灯尽天明后 , 便是平头六十人 。 ”诗人虽有时光流逝、人生苦短的感慨 , 但依旧淡泊从容、神思怡然 。 春节于他 , 是生命里程的一个驿站 , 是走向未来的一个转折 。 白居易在古代诗人中算是高寿的 , 这缘于他笑看世事、从容逍遥的人生态度 。
春节是家乡对亲人的声声召唤 , 是家人团聚的喜庆时刻 , 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守岁的心境和场景自然也就显得格外凄凉 。 我们从唐人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诗中便可感受到这份浓浓的愁绪:“旅馆谁相问 , 寒灯独可亲 。 一年将尽夜 , 万里未归人 。 寥落悲前事 , 支离笑此身 。 愁颜与衰鬓 , 明日又逢春 。 ”诗人除夕之夜离家万里 , 只身一人与寒灯为伴 , 诗人的心境可想而知 。 虽然孤独着、自嘲着 , 但最后一句依然对明天充满着希望 。 元末明初诗人袁凯在《客中除夕》诗中“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一杯椒叶酒 , 未敌泪千行” , 同样也表达了客居他乡游子异域守岁的清冷与孤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