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艺$民艺,承载生活之美
文章插图
极富乡土气息的虎头帽
文章插图
绘有花卉、祥云等吉祥图案的工艺油纸伞
文章插图
吉祥喜庆的传统民间剪纸图案
文章插图
以节令植物插画作装饰的半月历
文章插图
年画“威震八荒”
文章插图
栩栩如生的虎年灯笼
远古的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女娲用黄土塑造生命,生命与土地紧密相连。对故土的眷恋始终根植在人们的情感深处,故土之情形成乡音、乡亲、乡里。人们用“土物”沟通着情感,用心生成手工艺的温度,也串联起对传统手工造物的共同记忆。
正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展出的“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方法展”,从生活的角度研究民艺的跨学科性,强调民艺是“生活的艺术”,旨在通过梳理民艺的研究方法,让民艺回归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1、探寻,生活日用之“艺”
传统工艺以得心应手的“工”,创造着日用之道的“艺”。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教授在著作《原乡·设计》的“‘移风易俗’后的中国民艺之路”一文中写道:“今天的许多人对民艺的喜欢,是鉴于当代社会复杂状态对于朴素和单纯的一种怀念和肯定。”用心生成手工艺需要继承和发扬,以“活”的生活姿态落地生根,并转换成当下的生活需要。也因时代变迁,民艺之情代代相传并不断与当下融合,从而成为我们血脉的一部分。
传统工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可分割。一批中国学者从史学、美学、哲学、考古学、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等不同角度挖掘、解析与整理传统工艺和民族艺术,把“工艺美术”“传统工艺”“装饰”“图案与实用”“民艺”等概念与生活相结合,对中国民艺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呈现出中国民艺的研究方法。
【 手工艺$民艺,承载生活之美】如中国民艺学科开拓者之一的张道一教授,提倡民间手工艺学科的建构性思考,并建立了对于“汉画”“民间美术字”“女红”等民众日用的研究。还有一批用心记录日用之“艺”的学者,从《美哉汉字》《中国年画史》《手艺的思想》等民艺学理论著作出发,积极探索实用艺术与日用之美。
于1971年创刊的《汉声杂志》,囊括了衣食住行、年节习俗、生产劳动、聚落建筑、戏剧舞蹈、装饰摆件等众多与民众生活相关的手工艺,如《惠山泥人》《手打中国结》《陕北年俗》《郎庄面花》等。其中,《女红》展现了女性轧棉、纺线、织布、刺绣等穿针引线的日用之“艺”,在生活日常当中,传递着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关爱和暖意。民间美术情感之美与令人神往的意象世界营构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真善美”的生活本义。
2、再造,发现民艺之美
民艺是民族之魂,它不仅是乡土与文化研究之事,而且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人们寄情于物,在蒙学读物《幼学琼林》中道出“物”的意义:“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传统工艺如何回归当代生活?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智慧,活化民族手工艺术?溯源传统工艺的土壤,会发现乡土文化是传统工艺的发端。
- 小老虎&【浙边达人秀】王翠萍:手工艺里的“无声大爱”
- 孙孔祥胜#孔子第75代孙孔祥胜的春节记忆:传统民俗承载地道年味
- 年味|孔子第75代孙孔祥胜的春节记忆:传统民俗承载地道年味
- 低智商犯罪$新民艺评|《低智商犯罪》原是高智商喜剧
- 中国农村&绝对硬实力,火遍全球的油画作品,承载了一代人的深刻记忆,张张感人至深~
- 工业化#中国传统手工艺:1两木屑能换1两金子,却没人肯学面临失传
- 手工艺品$从扎风筝到传文化 :廊坊“风筝女孩”让风筝“飞”得更高
- 李瑞清&新民艺评|海上书坛历百年笔墨璀璨
- |非遗技艺绒花点缀冬奥颁奖礼服 展示京城百年老手工艺
- 生肖|手工艺虎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