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迎虎年 聊聊非遗布老虎( 二 )


【 传承@迎虎年 聊聊非遗布老虎】此外,在山东、山西一些地方,结婚的时候,客人要送新婚夫妇一对老虎,一公一母,象征着祝福夫妻白头偕老、生活红红火火、早得贵子。
布老虎文化还包括一个端午节的习俗──艾虎,与艾草有关,从名字就可知它有辟邪的功能。艾虎是古代汉族端午节压胜物兼饰物。流行于中原和江南地区。每逢节日,人们用绫罗制成小虎(艾虎)及粽子,用彩线穿起来,挂于钗头,或系在小孩背上。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俗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小艾虎的特征很明显,鼻子像一个粽子,两个柳叶眉,眼睛的形状类似粽子叶。尤其在山西和河南一带,艾虎身上还会有五毒的形象,以毒攻毒,在端午节将艾虎送给孩子,祈求平安。“我们在田野调查时还发现,在山西、河南的一些地方,还有端午节时门上贴老虎符的习俗。”马知遥介绍。
“我们团队收集收藏有100多种各个地方的布老虎,形象各异。那种造型和纹样上的特色,是现在工业化生产的卡通布老虎无法取代的,只有纯手工的布老虎,才有那种感觉。”马知遥感慨。比如,山西、河南等地的布老虎,眼睛是南瓜眼,立体的南瓜造型,寓意招财进宝。到了山东,大多地方的布老虎,眼睛就是平面的,但是一层一层的布叠加,布老虎看上去眼睛炯炯有神很威风,有的还将眼珠换成一颗金色的纽扣,火眼金睛。
曾几何时,在中国的很多乡村,每一个村都有一个巧娘,缝补刺绣的手艺好,逢年过节婚嫁生育,需要做一些针线活儿或是手工艺品,村民就会提着礼物上门“以物易物”。布老虎当时几乎大家都用,所以这些巧娘就成了制作布老虎的能手。而因为地域风俗不同,巧娘喜好不同,也形成了千差万别的特色布老虎。
山东临沂有位老太太叫解祥芳,她做的布老虎金碧辉煌,长着长胡须,就像戏剧舞台上的老生一般。她做布老虎特别讲究,在尾巴里加一粒朱砂,寓意着辟邪。她记得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日子,自己就是靠着制作布老虎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别人家吃不饱,她家里一个屋子堆得满满当当的各种点心吃不完,都是别人求她做布老虎时送的。
类似的故事,马知遥听过很多,如今,在北方乡村地区,布老虎这种艺术,还是很普遍的,不至于说消失,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只要有结婚、生育等喜事,布老虎就会“闪亮登场”,经常是由长辈给晚辈送祝福,这习俗基本上代代相传,这也说明咱们民族对待孩子从来不吝啬,为了保佑孩子、为了传延香火、为了人丁兴旺,长辈对子孙后代都是非常呵护的,上一代怎么做的,下一代继续。也正因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几千年延绵不绝。文化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自觉地把它延续下来。
“今天我们市场上经常会见到那种千虎一面的卡通虎,其实那是一种现代工艺的玩具了,不属于非遗,因为它纯手工的地方太少了。我们说保护非遗的时候,主要是保护它的手工性,因为手工制品每做一个是不一样的。大多数人在喜欢这种又简单又便宜的卡通虎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布老虎背后的寓意和功能。所以我一再呼吁,我们要保护自己的传统,消费传统手工艺制品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马知遥说,“保护非遗布老虎,它不只是说保护形式上的布老虎工艺品,最后还是要借这个工艺品把它背后的文化、故事讲出来,把文化符号解读出来。”
今天我们推崇传统文化,延续我们的传统习俗,比如大年初一吃饺子或汤圆,不能只是“吃”,更重要的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和子孙后代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饺子吃汤圆?这个习俗最早从哪里来?背后的文化基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