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篆书学习心得

唐代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篆书,是早期汉字的一种书写方式,也是中国书法包括隶、楷、行、草四体在内的书体源头。篆书的结构特征普遍均匀齐整,曲线较多而直线相对较少,用笔圆厚朴素且饱满,注重线条的张力。毛笔书写在当下少之又少,篆书这种古老的书体也随着时代变化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其可辨识性要比其他书体更加困难,且篆书与现代汉字存在很大的书写差异,这就造成了在用篆准确方面把握的难度,往往一不留神就会写错字。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局限,需要一边琢磨一边学习。
识其质知其史
李阳冰@篆书学习心得
文章插图

在篆书的学习中,我主要注重掌握中锋用笔的笔法技巧,认真练习横、竖、弧等线条笔法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动作,找寻书写的手感,为具体字形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写篆书的时候我发现之于从前的捻管转锋动作还需要加用腕力,刚开始练习非常不习惯,手不听使唤抖得厉害,写字总不得要领。通过老师的点拨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探讨,坚持多多练习之后手生的情况就得到了明显的改观,字形、字法包括用笔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老师通过对书法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传授了我们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并补充演示了各不同书体之间的字法用笔特征,使我对篆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书法学习不能仅仅是手上功夫,还要有对书法史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丰富历史文化知识,让自己肚子里有“墨水”,才能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以下是个人对书法史简略的掌握和总结。篆书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书体之一,其发展可分为多个时期进行了解。我国文字的出现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数千年以前的上古时期即有类似符号的文字出现,西安半坡陶器、二里头陶器等出土陶器上均有类似大篆的文字,但主要是带有文字特征的象形符号。大篆的成熟主要在商周时朝,目前出土的那些时代的青铜器等上都有大量完备的篆书文字实迹。先后经历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三大阶段的先秦文字统称为大篆。
李阳冰@篆书学习心得
文章插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令丞相李斯统一全国文字,始推行小篆,于是书法史进入了秦篆时期。秦小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刻石书法。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数次出巡全国各地,尤其是现山东各地,立碑勒铭用以记述统一全国的功绩,并有七块刻石闻名于后世,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以及“会稽刻石”。其中“泰山刻石”和“琅邪刻石”原石流传至今,但均已残损严重,其他刻石更是早已不见踪影。
进入三国魏晋时期后,篆书渐渐式微并走向没落,只有少量典范作品流传后世,最有名的是吴国皇象所书的《天发神谶碑》,其他书迹除了偶有用篆文碑刻外,大都仅存在于碑刻的篆额或篆盖上。从风格角度来看,此一时期的篆体字有偏重美术化和程式化的倾向。唐代篆书尤其是小篆有复兴之象,虽仍然只是多见于碑额,但成就较高。唐代篆书最具代表的是李阳冰和瞿令问,其中李阳冰称得上是真正的篆书大家。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唐代篆书在中国篆书的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李阳冰@篆书学习心得
文章插图

宋元因为时代原因,篆书地位相对较低,没有过多的古法,仅仅得篆形而已。到了明代,篆书呈复苏之象,为后来清篆的兴盛做了很好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清朝,尤其到了乾隆、嘉庆时期,由于商周秦汉文物出土渐多,考据学盛行,出现了很多研究篆书的书家。而后,邓石如的篆书又大大增加了书法的意味,书写性增强,由此篆书重新复兴于世。“笔软则奇怪生焉”,邓石如写的篆书有不同的韵味,并且后启吴让之、赵之谦等篆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