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农耕时代的渐行渐远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围绕土地而生长出来的一整套劳动、生活方式也都在悄然改变、甚至消失不见 。 然而 , 生产、生活方式可以改变 , 物质条件会提高 , 但因为质朴的农业生活方式缔结的人与人的情感 , 却不会轻易变化 。
本文图片
在《故园农事》这本书中 , 黄孝纪记录了犁田、双抢、交公粮、采药草、摘油茶、放牛、养蜂、打铁、补锅、弹棉被等近60种农事 。 这些农事 , 有的已不多见 , 有的已为现代化器械替代 。 农事也不仅仅是跟种田有关 。 农闲是乡村兴修水利和各项大型建设的大好时机 。 黄孝纪所在的村前江上的石坝 , 稻田间那一条条修长的水圳 , 村旁那俗称山塘的小水库 , 都是一辈辈的乡人 , 用无数的劳动和汗水建成的 。 他的童年见证了那个全民修水库的时代的尾巴 , 曾跟随送饭的母亲到邻村水库工地上 , 见到过热烈劳动场面 , 印象深刻 。
本文图片
提醒我们更加敬畏和感恩养育过我们的乡土
民以食为天 。 家乡的食物是很多人在外很多年都念念不忘的 。 在《一个村庄的食单》中可以看到七十余种南方乡村家常食物的描述 , 称得上是一个舌尖上的南方乡村 , 再现一个南方村庄的炊烟岁月 。“那个时候 , 村庄除了种植稻米、红薯这两种主粮外 , 小麦、高粱、花生、豆子等杂粮也多 , 园土里的白菜、萝卜、辣椒、茄子、南瓜、冬瓜等四时菜蔬 , 品种就更加丰富 。 至于荤腥 , 猪是家家户户都养的 , 喂的是猪草和谷物 , 猪仔养到出栏宰杀需要一年多时间 , 完全有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鸡、鸭、鹅的养殖也很普遍 , 它们完全是处于一种散养状态 , 活力十足;村前的池塘众多 , 平素都养了草鱼、鲢鱼、鳙鱼、鲤鱼等家鱼 , 池水来自溪流或山泉 , 碧波荡漾;而在广阔的稻田 , 深水的江流和溪圳 , 野生的黄鳝、泥鳅、鲫鱼、田螺、虾子、螃蟹等也十分常见 。 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取的食材 , 以如今的眼光看来 , 无疑是绿色无污染的 。 而在那时 , 村人的脑海里尚没有食材污染的概念 , 这一切食材的取得全是顺应着天道自然 。 那时候 , 故乡人家的炊具也简单 。 煮饭用鼎罐 , 蒸饭用木甑或瓦钵 。 煮菜用的是小铁锅 , 配有木盖和长柄菜勺 。 这只小铁锅 , 也常用来炒豌豆、黄豆、花生、瓜子之类的应季土产 , 在夏秋晴好的日子 , 还会用来做烫皮 。 另有一只大铁锅用来烧水泡茶 , 蒸木甑饭、焖红薯、焖芋头、蒸馒头、蒸饺粑、做米豆腐也都离不开它 。 调味品也只有简单的几样:盐、辣椒灰、土酱油以及葱、蒜、香芹和姜 。 油则用的是自家熬的猪板油和打榨的茶油 。 一年中 , 绝大多数日子 , 灶里烧的是柴火 , 只有到了寒冬季节 , 才烧煤炭 。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 就是吃着母亲用这些天然的食材和简单的炊具烹制出来的粗糙却喷香的饭食、菜肴、点心、茶饮度过的 。 ”
本文图片
工欲善其事 , 必先利其器 。 在《瓦檐下的旧器物》中 , 则可以看到近百种乡村旧器物 。 全书按照空间顺序分为六辑:卧房、灶屋、厅屋、巷子、禾场、田野 , 由近及远 , 同时这也是农人一天的劳作路线 。 每一辑中器物的先后顺序也做了精心设计 , 如第一辑按照村人一生中会用到的器物的大致顺序排列;第二辑按照村人吃一顿饭会用到的器物的大致顺序排列;第三辑把木工箱放第一篇 , 其余各篇均是木工造就的器物;第四辑大致以村庄的一天为序;第五辑大致以稻谷收获用到的器物为序;第六辑大致以春夏秋冬四季先后用到的器物为序 , 最后以木桥收尾 , 走过木桥 , 作者也走出了故乡 。
- 集仙录$《山海经》里描述的西王母,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过!
- 海外北经$《山海经》中记载的4个神秘国度,竟然有一个被考证真实存在!
- 火车司机|高中和男友晚上逃课竟为... 救命这真实存在的吗?
- 真迹$怀素45岁真迹问世,此作存世只有一件,堪称书法界的无价之宝!
- 安休休$残唐演义57:如何破一字长蛇阵?李存孝是行家,三言两语说明白
- 高校|人到中年想要出人头地,要看清这三个生存法则,别再执迷不悟
- 讣告#87岁艺术家沈福存因病逝世,妻子悲痛发讣告!生前清贫家中很朴素
- 历史&李元霸裴元庆的数百斤大锤,秦琼一百多斤的枪和锏,只有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 |存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送给所有人的攒钱习惯
- 拆毁#建国后故宫差点被拆毁, 最后竟以一个奇葩理由,才得以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