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东西问丨陈奕平:春节民俗为何是华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二 )


春节|东西问丨陈奕平:春节民俗为何是华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本文图片

2016年6月 , 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的百名华裔青少年在重庆师范大学学习剪纸艺术 。 中新社采访人员 周毅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随着海外华侨华人融入当地 , 他们的年俗中是否加入了一些住在国文化特征?您怎么看传统年俗在海外发生的这些演变?
陈奕平:中国人移民海外 , 也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 并结合当地文化习俗进行创新 , 甚至建构出新的文化形态 。 海外华人的年俗文化经过发展演变 , 也逐渐表现出地域性特征 。
比如新冠疫情暴发以前 , 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比利时、英国等国的华侨华人每逢春节会举办大巡游庆典 , 此类活动包含群众游行、花车巡游、舞龙舞狮、民族歌舞、功夫展示等元素 , 这样的庆祝方式融合了西方节日庆典的模式 。 华人的春节美食也与当地特色饮食融合 , 比如马来西亚华人融合南洋风味制作出了种类丰富的“年饼” , 这些炭烘的小甜饼是每个华人家庭不可或缺的“年味” 。
事实上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一直在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 , 这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 。 而华侨华人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 , 一直以来担当中外文明交流的践行者和中外文明互鉴的助推者 。
如今华侨华人的春节民俗不仅融入当地特色 , 也走出唐人街 , 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与更多人同庆同乐 , 让外国民众了解并喜欢上中国的年文化 。 我们看到 , 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 , 受华人节庆文化的影响 , 印度尼西亚非华裔的孩子们在广场上舞龙舞狮、在学校写中文对联 , 美国华埠举办的年宵花市吸引了各族裔民众参与 , 法国人常常利用春节机会“组团”去当地的中餐馆吃饭、关心自己的生肖意涵并期盼好运 。
春节|东西问丨陈奕平:春节民俗为何是华人抹不掉的文化记忆?
本文图片

2020年2月 , 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中国新年庆典 , 各界艺术团体在市中心和唐人街游龙舞狮、载歌载舞 , 吸引大批当地民众和华侨华人到场观看 , 共同欢庆农历鼠年的到来 。 中新社发 王旭东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疫情下海外侨胞出行有诸多限制 , “云团圆”“云拜年”等新年俗逐渐代替传统年俗 。 华人应该如何协调守护传统年俗与构建新年俗?传统年俗如何才能在海外华人间传承下去?
陈奕平:其实年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我们应当以更开放的心态接受年俗的发展和演变 。 重要的是从春节民俗活动的精神内涵出发 , 根据新的形势和需求 , 探索出最适合当下的形式和活动 。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的当下 , 大规模、聚集性的庆祝活动不适宜举办 , “云团圆”“云拜年”不失为很好的过年方式 。 近两年华侨华人还通过“云端春节晚会”“线上新春团拜会”“云逛庙会”等方式过年 , 传统年俗花样翻新 , 洋溢着浓浓年味 , 也传递了切切乡情 。
至于传统年俗如何在华人间传承下去?我认为首先要发挥华侨华人社团的作用 , 包括组织侨胞开展春节民俗活动、用年节特色装饰给唐人街增添氛围感等;华人家庭需重拾传统年节礼俗 , 比如尽量在家里吃年夜饭、注重祭祀祈福和家族文化的传承等;中国的侨务部门也可以为海外侨胞送去“文化”年货 , 比如近两年“四海同春”等品牌文化活动转变为在“云端”举行 , 不少侨乡举办“云端”春节联谊会 , 就是面对疫情主动求变的结果 , 对守护春节文化记忆有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