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年画风筝聚沽上

位列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的杨柳青年画 , 题材丰富 , 内容广泛 。 其中 , 新春喜庆、四时风俗、民间生活、社会百态 , 包罗万象 , 被誉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图像史书” 。
在年画中 , 新春佳节、迎福纳祥是常见的主题 , 因此 , 反映万象更新、合家欢乐的画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 。 这类画面中 , 要描绘风和日丽、草长莺飞的季节 , 孩童放风筝就成为典型图样 。 仅以笔者目力所及 , 杨柳青年画中就有《十美图放风筝》《瑞雪丰年》《瑞启春台》《春风得意》等多幅表现春天放风筝的图案 。
风筝 , 又名纸鸢 。 据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 , 引线乘风为戏 , 后于鸢首以竹为笛 , 使风入竹 , 声如筝鸣 , 故名风筝 。 ”清代高鼎更有诗云:“草长莺飞二月天 , 拂堤杨柳醉春烟 。 儿童散学归来早 , 忙趁东风放纸鸢 。 ”天津风筝与杨柳青年画一样 , 如今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 成为重点保护与发扬的民间手工艺 。 天津风筝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嘉道年间 。 朱家大门朱竹渲及北门里董姓艺人、仓门口王姓艺人改进了风筝扎制法 , 使其精致讲究 , 并首创折叠式风筝 , 以便携带 。 樊彬在《津门小令》中赞曰:“津门好 , 薄枝细搜求 。 烟管雕成罗汉笑 , 风筝放出美人游 , 花样巧工留 。 ”
清末民国 , 天津的风筝艺术达到鼎盛 。 除以上几位外 , “志远斋”的李氏兄弟、“志祥斋”的王三、“唯心斋”的段家以及李云清、金万友等人都是制作风筝的好手 。 与北京、山东潍坊、江苏南通等地的风筝相比 , 天津风筝的最大特色是在放飞后 , 一些部件可随风活动 , 栩栩如生 , 因此被称为“软翅风筝” 。
津门最著名的风筝艺人当数魏元泰 , 人称“风筝魏” 。 魏元泰(1872—1961) , 少时在“天福斋”扎彩铺学徒 , 随东家蒋韬学会了扎制风筝 。 后于鼓楼东大街开设“长清斋”扎彩铺 , 兼制风筝 。 他将纸捻或丝线连接骨架的方式改为榫接骨架 , 又以焊金属箍代替翎管拼接 , 所做风筝简便、轻巧、结实且利于折叠 。 在造型上 , 魏氏参考了伊德元的刻纸艺术 , 在写实的基础上又有夸张 , 构图丰满 , 颇具装饰性 。 在设色上 , 色彩明快是他作品的另一个特点 , 注重风筝起飞后的和谐自然 。 此外 , 他的风筝不仅设计巧妙 , 还能在空中做出各种花样特技 , 如“眨眼”“弦上飞”“送饭儿”等 , 有的还能发出悠扬的乐声 。
【天津|年画风筝聚沽上】天津博物馆藏有一幅名为《放风筝》的杨柳青年画 。 图绘一众男女与儿童放风筝的情景 。 天空中的五只风筝 , 既有传统的扎燕风筝、太极图式样的硬翅风筝 , 又有颇具津沽特色的金鱼软翅风筝、四个灯笼组成的串活风筝 , 甚至还有极具时代特点的火轮船造型的风筝 , 可谓争奇斗艳、五彩纷呈 。 而地上的人物塑造生动轻盈 , 仕女的端庄典雅间 , 穿插着孩童的幼稚天真 。 从画面效果上看 , 通过对各式风筝精确严谨、结构清晰的刻画 , 既体现出画师敏锐的观察力与精湛的绘画技巧 , 也突显出了天津风筝的地域特点 。 将杨柳青年画与天津风筝两项民间技艺融于一画之中 , 尽显沽上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