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缘!趣史 | 咱先说说,这上古时期就有的“冰雪奇缘”( 三 )


钱维城根据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作《御制雪中坐冰床即景》绘制的诗意图中,黄幄冰床即为乾隆乘坐的冰床。此特制的冰床,是专门供乾隆在太液池上冬日里乘坐滑行,观赏银装素裹、苍茫浩渺雪景的。而乾隆更是与傅恒、尹继善、刘统勋等28人做《冰床联句》,记载了冰床的历史、冰床的功能以及乾隆乘坐冰床阅冰嬉时的情景等。
【 冰雪奇缘!趣史 | 咱先说说,这上古时期就有的“冰雪奇缘”】《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以后,冰变得很厚。十刹海、护城河、二闸等处都有冰床。大雪过后天晴之时,周围一片银装素裹,仿佛行走在玉壶之中,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清人杨静亭《都门杂咏》中有诗句形容冰床受欢迎的程度:“十月冰床遍九城,游人曳去一毛轻。风和日暖时端坐,疑在玻璃世界行。”
冰鞋也是技术流,单冰刀、双冰刀任君选择
冰床毕竟只是一种冰上交通兼观看工具,而要在冰上做出各种旋转跳跃的高难度动作,自然离不开冰鞋。最早的冰鞋是从冰刀演化而来的,人们为了便于在冰上行走,就把牲畜的胫骨缚于脚下。后来人们对冰刀进行改进,在一块木板的底部固定铁条或铁片,再将木板扎紧在鞋上,称为冰鞋。早期的冰鞋称为“乌拉滑子”,就是把嵌有滑条的木板缚于乌拉鞋的底下,手持木杖滑行于冰上,大约出现在11-12世纪之间。
清朝出现了含有铁质材料的冰鞋。《燕京岁时记》中记载:“冰鞋以铁为之,中有单条缚于鞋上,身起则行,可能暂止,技之巧者,如蜻蜓点水,紫燕穿波,殊可观也。”所谓“单条”,其实就是一种“单冰刀”滑冰鞋。乾隆在其《冰嬉赋》"序”中说:“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合双齿齧凌而不踣焉。或薦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焉。”“双齿”类似于今天的“双冰刀”滑冰鞋。双冰刀比较平稳,适合初学者练习。与现在的冰刀不同的是,清代的冰刀都比较短,鞋的后跟有一部分下面没有冰刀,这样可以在需要时用鞋跟触及冰面以便停止滑行,或改变滑行方向。
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积雪残云,景更如画,冰上滑擦者所着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简单几句,把滑冰中精彩的花样动作描绘得惟妙惟肖。含有铁条、熟皮等材料的冰鞋以及护膝的出现,表明清代滑冰器具已经相当先进了。据考证,如此制出的冰鞋,和西洋传来的式样区别不大,甚至更为精致。
清朝还有带毛猪皮的冰鞋,这是一种特制的冰鞋。清朝有一种冰上运动名为“打滑挞”,非常类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在冬季选一个比较陡的坡,用水浇注成冰山,高大约有十米左右。滑雪勇士们从最高处滑下,以到地不摔倒为胜。之所以要用毛猪皮的冰鞋,是因为打滑挞从高处滑落,需要非常光滑的冰,同时冰鞋也要非常滑,以尽可能减少与冰的摩擦。
清朝时,西苑三海(即太液池)成为皇家的禁地,冬季池面结冰后,自然也就成为皇家冰上活动的专用场地,普通百姓是不能入内的。据高士奇写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的一部史料笔记记载,当时的冰上抢球“每队数十人,各有统领,分伍而立,以革作球,掷于空中,俟其将坠,群起而争之,以得者为胜。或此队之人将得,彼队之人蹴之令远。欢腾驰逐,以便捷勇敢为能,本朝用以习武。所着之履,皆有铁齿,行冰上不滑也。”这时的鞋底下前端装有带齿的铁条,随意滑行,可以制动,还可以踢球,一鞋三用。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