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别让“招聘陷阱”浇灭求职者就业热情

求职|别让“招聘陷阱”浇灭求职者就业热情


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 却被要求缴纳保证金、培训费、材料费等各种费用;明明是“高薪招聘” , 入职后却发现原来是刷单诈骗等违法行为;工作找了一圈 , 没想到因为泄露个人信息而背上贷款……近期 , 多地公安机关发出提示 , 提醒求职者在找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 全面了解相关信息 , 不要轻信招聘广告 , 避免“踩坑” 。
春节过后迎来求职高峰 , 应聘求职人员陆续增多 。 应该说 , 多数企业招聘工作比较规范 , 无论是发布招聘信息还是招聘结束后 , 都能坦诚地对待求职者 。 但也有部分招聘者构筑陷阱 , 通过坑害求职者获取非法利益 。 多地公安机关在招聘旺季来临之际发布安全警示很及时很必要 , 不仅是提醒求职者提高警惕 , 也是警告招聘者别玩欺诈 , 继而对求职者进行“保驾护航” 。
警方通报的案例显示 , 有不法分子通过发布招聘广告吸引求职者后 , 以需要支付面试费、体检费、培训费等为名进行诈骗;有中介机构通过发布待遇优厚的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 , 收取服务费用后却不给安排工作 , 用各种借口敷衍求职者 。 同时 , 有读者披露自己求职受骗的经历 。 这些真实案例无疑很有说服力 , 将会对公众起到良好教育效果 , 避免求职者掉入招聘陷阱 。
显然 , 填平招聘陷阱需要各方合力 。 比如在互联网时代 , 很多求职者都通过网络招聘服务平台求职 , 这类平台只有按照《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守土尽责” , 严格审查用人单位相关材料 , 才能防止“骗子公司”侵害求职者权益 。 再如 , 网信、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商务、工信、公安等部门只有建立协同治理机制 , 才能形成强大的监管力量 , 使不法分子不敢胡来 。
其中 , 求职者增强防范意识是避免“踩坑”的关键 。 如果每个求职者在正式应聘之前 , 对招聘单位进行“反向调查”——既调查用人单位的工作环境、内容、薪酬、企业文化和信誉 , 也调查包括离职员工、在职员工、合作伙伴、监管部门对其作出的评价 , 显然不会上当受骗 。 正是因为部分求职者警惕意识不高 , 没有花费时间精力调查招聘单位 , 付出了“踩坑”的代价 。
如果求职者意识到用人单位收取保证金等费用是非法的、有风险的 , 继而对这种招聘单位用脚投票 , 也不会掉入陷阱 。 再如 , 高收益、低风险的招聘广告明显不符合常识 , 如果求职者多些理性也不会掉进陷阱 。 可见部分求职者缺乏相关常识 , 亟待补上这一“课” 。 此外 , 发现被骗后应及时依法维权 , 也是挽回损失、打击招聘诈骗的有力手段 , 这需要求职者鼓足勇气 。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 就业市场出现的招聘陷阱 , 也是对民生的一种伤害 。 所以 , 各种招聘乱象尤其是招聘欺诈 , 要引起各方重视 。 凡是存在欺诈行为的招聘者 , 相关部门应信息共享、公示黑名单 , 并进行联合惩戒 , 使“骗子公司”和相关个人在就业市场没有立足之地 。 当然 , 对招聘诈骗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 这不仅对求职者有提醒作用 , 也对不法分子有震慑效果 。
【求职|别让“招聘陷阱”浇灭求职者就业热情】过去 , 就业市场出现诈骗等乱象 , 也与市场大环境有关 。 当部分求职者因为自身原因、市场原因遭遇“求职难” , 也就没有甄别用人单位的勇气和耐心 , 由于急于找工作 , 往往就掉入招聘陷阱 。 但如今市场环境大不同了 , 随着疫情形势转好 , 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 用工需求大增 , 求职者不必担心找不到工作 , 可以仔细筛选或者调查招聘单位情况 , 避免自己“踩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