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都子@心无志,人则不立

公都子@心无志,人则不立
文章插图
一、心无志者,而人则不立。
这句话中所说的“志”不是指关于事业的志向,而是内心修行正向意识的念头,人生的很多问题都是以心为根本主宰,当内心存在正心正念的时候,外在的很多纠葛问题才能用这份正向力量去化解。
《孟子》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有一天,公都子问孟子:“同样是人,有的是君子,有的是小人,这是为什么?”
孟子就说:“从心志上去用工夫的,就是君子;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去用工夫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从心志上去用功夫,有人从耳目一类的小体上用功夫,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时候孟子就回答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不会思考,所以被外物所蒙蔽。耳朵、眼睛也只不过是物,它们与外物接触,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心的功能在于思考,思考了就会有所得,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这是上天赐予我们人类的功能。所以先把心志这一大的方面树立起来,那么,那些次要的方面就不能侵夺它了。这样就能成为君子。”
其实孟子所说的这一番话,就是由内心培养正心正念之后,再由心去主导外在事物的道理。
公都子@心无志,人则不立
文章插图
从佛家的角度来说,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在此过程中,心中存在的贪嗔痴慢疑等本性问题,又会驱使自己在感知的过程中产生各种纷杂的思虑欲望。
一个人如果在此过程中,没有正心正念作为主宰,那么当这些思虑和欲望升起的时候,他的意识和行为就会随着这些欲望而前行,那么就会很容易做出背离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就像孟子所说的,“耳朵、眼睛这类的器官它不会思考,所以它会被外在的事物所蒙蔽”,其实被蒙蔽的过程,就是因为心中没有正心正念之后,被欲望主导了自身而已。
当一个人由自己的感官感知外界,同时因为自己内心弱点衍生出念头与行为之后,那么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就出来了。
如果能够控制住自己,守住自我原则,做出正确的举动,这就是君子。反之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任由自己的妄想意识指引着自己,去寻求一些世俗的欢乐和满足,他无疑就会进入到小人的行列之中。
那么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在哪里呢?就是在自己心里要有主宰。
这个主宰可以理解为对道德的坚守,对于原则的奉行,也可以理解为对天地之道的敬畏,等等,不管这个心里面存在着这是什么样的状态,归根结底,它一定是正向的,一定是有原则,有底线,有道德的。
公都子@心无志,人则不立
文章插图
二、孟子在这里,也把“在心上用功”与“在耳目上用功”分为两者,一个为“大体”,一个是“小体”。“大体”就是仁义之心,而“小体”就是自己的耳目之欲,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大体”培养起来之后,也就是把自己的心志方面树立起来,那么小体就不会偏颇,小体同时也就不能侵夺大体。
这也是我们在之前的一些文章中阐述过的“内心由正念主宰,外在行为才会不失偏颇”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