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蒜泥|#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2022/02/03 星期四 北京
8点钟出门去了八宝山送郑秀生先生最后一程 。 现场见到了很多朋友 , 大家都来送送郑秀生先生 。 基本都是穿黑色的衣服 , 还带着口罩 , 多数人带着帽子 , 搞得熟人走到对面也认不出来 。 不过还是认出了许多人 , 大董先生个子高 , 队列中的最高点 , 孙立新先生作为“老饭骨”的二爷 , 前后忙活张罗着 , 走上前和孙立新先生抱了抱 , 眼角湿了 , 有上千万粉丝的“老饭骨”组合 , 郑秀生是大爷 , 孙立新是二爷 , 他们也是结拜兄弟 , 感情深厚 。 孙先生一直念叨着“怎么就走了怎么就走了呢?”不敢相信不愿相信与郑先生已是天人永隔 。 我喃喃不知怎么安慰孙先生 , 只能用力抱抱他 , 擦掉眼泪 。 郑秀生先生1955年1月出生 , 刚刚过了67岁生日 , 这个年纪正是享受生活的时光 , 怎么就走了呢?
孙立新、郑秀生和我在北京电视台美食人文纪录片《上菜》中的一个场景 。
蒜泥|#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文章图片

回家已经是中午了 , 斯人已去 , 生活还要继续 。 馏了馒头 , 清炒了油菜 , 香肠炒了芹菜 , 蒸了杭州酱鸭 。 酱鸭是杭州的朋友徐蕾给我的 , 在她的餐厅吃过后 , 我觉得是我吃过最好吃的酱鸭 , 今天吃的这个虽然没有在杭州吃的那么得意自在 , 但也是北京城里难得一见的酱鸭了 , 段誉给我的馒头 , 喧腾中浓浓的面香 , 和酱鸭真是绝配 。 再补上一碗昨天打包回来的象拔蚌粥水 , 午餐简单 , 美味 , 舒心 , 落胃 。
蒜泥|#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文章图片

午后读书 , 看波音写的《草与禾-中华文明4000年融合史》 。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 作者说“站在中华文明的原点 回望4000年中华文明的碰撞和回应、冲突与融合” 。 他认为“透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融合过程 , 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草原文明与华夏文明之间的互动 。 ~~观察华夏的文明进程 , 仅仅以华夏的视角观察中华文明是片面的 。 ”春节前 , 刚刚看完他写的另一本书《无字史记-基因里隐藏的祖先秘史》 , 用分子遗传学新技术获得的一些成果梳理我们祖先的历史 , “告诉我们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漫长岁月中 , 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的面貌 , 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迁徙的 , 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动植物都是什么 , 他们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的 。 ”把这两本书结合在一起读 , 对华夏文明的认识会清晰很多 , 对祖先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
晚上约了朋友去寂川吃饭 , 依旧是那几个熟悉的菜 。 如果不是被动的吃饭 , 我已经没有冒险尝试新菜的勇气了 , 或许说我更愿意吃那些自己了解的菜品 , 延伸一下可以扩展到了解的餐厅、了解的厨师 。 年过六旬 , 吃一顿少一顿了 , 那么就捡自己喜欢的吃吧 。 再者说 , 每年都会去很多地方、很多餐厅 , 多数情况是体验新菜 , 有好吃的也有不好吃的 , 既然不可避免的要去试新 , 那么属于自己能够做主的饭局 , 就吃些自己熟悉的吧 。 好吃 , 保险 , 不踩雷 。
蒜泥排骨肉 。 觉得没有前几次吃的蒜泥白肉好吃 。 也许排骨肉太瘦了 , 没有白肉的那种滑腻的肉香 , 其实不怕滑腻的 , 只要蒜泥调的好 , 可以为肉香赋能 。
蒜泥|#开始记日记#1831 送别郑秀生先生 寂川吃川菜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