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上世纪新造的一个汉字:鲁迅赞不绝口,如今使用广泛( 二 )
文章插图
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她”字被接受也是如此。1918年周作人指出刘半农造“她”之后,“她”字影响还不大,但在1920年却出现了一场论战,让“她”字一时广为人知。1920年年初,署名寒冰的作者在上海《新人》杂志刊文《这是刘半农的错》,新创“她”字毫无必要,因为第一、第二人称的“我”“汝”等字,也没有阴阳之分,再说“她”、“他”两字,只能在阅读时分别,读音上区分度不大。寒冰文章发表不久,一位署名孙祖基的作者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了《她字的研究》,支持用“她”来特指第三人称女性,认为“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随后,寒冰再次发文《驳她字的研究》。总之,这场舆论混战虽然没有结果,却让“她”字一时广为人知,而真正让“她”字为人接受,与一首情歌密不可分。
【 甲骨文&上世纪新造的一个汉字:鲁迅赞不绝口,如今使用广泛】
文章插图
当时,远在英国伦敦留学的刘半农,见到国内这场论战之后,于当年8月发表正式论文——《“她”字问题》,讨论两个方面问题:一是中国需不需要第三人称女性代词,二是如果需要,能不能用这个“她”字。刘半农认为中国非常需要第三人称女性代词,而“她”字最为契合,至于“伊”字适用地域小,且没有“她”字更容易让人明白,“形式上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不至于误认,所以尽可以用得。”与此同时,在文章的最后,刘半农还提出新构想,即除了“她”之外,还应该再造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为了推广“她”字,刘半农还写了一首白话文诗,即《教我如何不想她》(最初诗名为《情歌》)。之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见上图)为这首诗谱曲,让其成为一首经典情歌,至今传唱不衰。随着《教我如何不想她》在千百万读者和歌者当中不断地传播,“她”字也快速地流行、推广开来,并逐渐成为第三人称女性的专有代词。对于刘半农新造的“她”与“它”,上世纪三十年代时鲁迅赞不绝口:“他(刘半农)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如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所以的确是大仗。”
文章插图
《集韵·上声·马韵》中将“姐毑她媎”并列,“子野切,《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古作毑,或作她、媎。”简单的说,古文中的“她”读音是“jiě”,通“姐”。因此,说“她”是刘半农所造肯定是错误的,但刘半农赋予了“她”新的含义,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古文中的“她”属于孤僻字,几乎没有被使用,刘半农等学者没有发现造成误会并不稀奇。只是古代汉语中“它”字使用并不算少,大师们没有发现就令人不解了。一两个大师没有发现“她”与“它”字古已有之可以理解,但一群大师没有发现就令人诧异了。可见,所谓民国大师对中华典籍阅读量可能并不惊人,其国学水平也并非高不可攀。之所以如今抬高民国大师地位,或许是距离产生美吧。
- 外公&父亲姓”操“,发愁给儿子起名字,外公说出一个名字全村称赞不绝
- 乌云仙&封神第一女仙金灵圣母,在圣人手里,能过几招?
- 燕山雪花&观澜|“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席”字该怎么解释?
- 刘孝昌&大年初五迎财神 辞旧迎新送走旧日穷苦|我们的节日·口述民俗
- 女演员&揭开“伪君子”余秋雨的面纱,曾弃13年糟糠妻,娶小16岁的女演员
- 龙套&此人被《三国演义》严重弱化,为塑造赵云而消其勇猛,主角变龙套!
- 动物们&胆小谨点,插画师笔下的诡异动物看完一秒清醒!
- 牛画&齐白石一幅牛画卖了两千万,放大30倍再看,终于发现秘密
- 一幅画&齐白石画的老虎没脸见人, 只有屁股, 为什么 放大后才发现玄机!
- 北冥神功&天龙八部最强的武功是北冥神功?还有四门神功,强到被金庸删除